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未病先防的汉滨路径

安康日报 2017-07-03 09:00 大字

(上接一版)行为方式,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区卫计局、区疾控中心、区健康教育所每年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并在公共场所设立大型广告牌或LED屏传播慢性病防控知识。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依托各机关单位、村(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传播季节性高发病、慢性病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把慢性病防控知识纳入了中小学校教学计划,落实了每周1节健康教育课,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并做到健康教育课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价。近几年每年累计开展大范围健康教育课100场次、义诊活动200多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余万份。

大力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近年来,该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的健身活动场所建设,将其列入每年为群众办“二十件”实事中来抓。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强了城区和镇办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各镇办都基本建成了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群众健身活动场地。2013年以来,区总工会、区双创办、区卫计局、区教体局多次组织乒乓球比赛、体育竞技比赛、“健康行-森林徒步体验活动”、自行车赛等文化体育生活,在全民营造浓厚的“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尤其是今年该区首次参加全国“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活动,报名参赛达400多人,目前全国400多县区位居67名、全省13个县区位居第三。

目前,全区的健身团体达1000多支,每天都有各项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开展,包括太极拳、舞蹈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跆拳道、自行车队、健身操队、瑜伽、登山队等活动项目,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人数量(锻炼人群)在60%以上。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一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蔚然成风,倡导做到“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

抓管理优服务,增强基层慢性病防控能力

加强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死因网络登记报告系统,落实了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从2009年起,实行了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2012年起执行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制度。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办卫生院、社区居委会和单位设立了30个健康小屋,免费提供检测血压、血糖等核心项目服务。创新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医疗服务“茨沟模式”,镇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责任医师团队,定期深入村、社区开展慢性病筛查和随访,开展健康咨询、指导。

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依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办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签约服务,对辖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签约式健康管理,到2016年12月底,全区累计登记高血压患者52785例,纳入规范管理39921例,累计登记Ⅱ型糖尿病患者12724,纳入规范管理10240例。组建了357个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康复交流等活动,城区和农村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分别达98%和49%。

推进全程优质服务。由区卫计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重点工作季度督导制度,加强对公共卫生等工作的督导检查。通过加强全员培训和业务骨干重点培训,督促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做到服务功能下沉、健康关口前移,主动深入村、社区开展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工作,落实慢性病监测干预措施,变被动治疗为主动管理健康,努力实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无病保健康”。

抓创新展特色,慢病科学防控亮点纷呈

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汉滨模式”,自2014年3月在全区推行“茨沟模式”后,我区又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区级建技术指导团队,镇有责任医师团队,村实行签约式服务”区镇村服务体系。组建区级技术指导团队。每年从区疾控中心、妇幼院、卫生监督所和医疗机构分别抽调业务骨干组成4个技术指导团队,每个团队5名成员,由指导单位领导担任队长,将全区34个镇(办)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每个团队包抓1个片区。每个团队每季度要深入片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对每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培训、指导、考核。区技术指导团队对基层的指导考核纳入区卫计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每季度进行考核通报。三年来,四支团队共有60多人次参加区级技术指导团队工作,完成季度督导12次,54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督导达12次以上,直接深入村卫生室督导达900多次。镇有责任医师团队。目前全区已建成责任医师团队154个,覆盖395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居委会达到全覆盖。2016年全年,全区各责任医师团队累计下村开展活动2500多次。推行家庭签约式服务。开展以村医为主体,以责任医师团队为依托的家庭签约式服务,以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性病、长期卧床的病人、残疾人、失独家庭等特殊人群家庭为重点,定期向重点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必要时提供上门服务和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区卫计局统一印制“家庭签约协议书”、“责任医师团队联系卡”,让每位签约对象明白自己的家庭医生和服务团队,对签约对象的服务及时记录和解决,进一步提高了村医服务的质量和数量。2016年全年全区家庭签约式服务签约56593户,覆盖245695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履约率达80%。

2015年4月9日安康市政府办《关于印发茨沟镇中心卫生院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做法与经验的通知》,要求在全市推广学习。在2016年5月30日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原副省长王莉霞在讲话中就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中强调,要求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全省推广安康茨沟模式。

开展医养结合,让慢病老人得到精心服务。汉滨区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试点县区,实行签约服务、送医上门,在城区,以社区责任医师团队签约服务为主,充分整合二、三级医院的医护、康复、养老资源,与基层卫生机构、责任医师团队建立紧密的医联体、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合作关系,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的服务。实行日间照料、养中有医,在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全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行医中有养、养护一体。整合二、三级医院的医疗、康复、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住院、康复期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健康养老服务。同时,对诊断明确、治疗简单、康复护理为重点的患者向下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真正实现了“治疗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实行集中养老、医养结合。在区中心敬老院和34所农村敬老院设立医务室,或与辖区镇卫生院签约,责任医师团队包联,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每日坐诊、健康讲座、大病向上转诊等服务。目前,享受家庭病床服务达100多人次。

新闻推荐

党员就意味着奉献和担当

6月23日早上九点,安康日报社到村走访贫困户的党员一到,汉滨区流水镇学坊垭社区第一书记杨京保就拿起准备好的材料,和他们一起出发了。上车前,村支部副书记鄢大池提醒,从户上回来要开会,讨论后天的学坊...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