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是一个方向 ——记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杨小翠
[摘要]——记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杨小翠
记者 张婧
从事消化疾病临床诊治已经35年了。她是医学专家、科研先锋,也是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53岁的杨小翠拥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温婉气质,在她的脸上,丝毫看不见疲惫和倦怠,工作中的她总是那么沉稳干练,精力十足。
从一个中专毕业生到全省消化病界享有盛名的医者,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在杨小翠自己看来,与其被贴上“传奇”的标签,倒不如说,她只是践行了一个白衣天使的职责,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她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一心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态度,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医学高峰的道路。
“我从安康来”
时间回到1988年,二十岁出头的杨小翠在北京协和医院参加培训。在面对卫生部前部长陈敏章时,杨小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从安康来”。安康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杨小翠所在的专科发展水平落后全国领先水平30年。
她一直记得自己从哪里来,也明白自己应该往哪里去。
年轻的杨小翠“不停地学,不停地学”。在去北京培训的前一年,她已经去上海肿瘤医院进行过肠镜专项进修。那时,肿瘤医院每逢星期一三五下午才做肠镜,但她为了保证每天都能上手操作,星期一三五上午跟着学习胃镜的诊断治疗技术。星期二四六空闲,便到附近的华东医院学习肠镜,而每个周末,又跟着肿瘤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帮扶。
在西安、上海、北京,乃至意大利,是杨小翠不断外出学习的过程,也是她认识差距进而缩小差距的征途。
“别人玩的时间我们都不能玩,别人看一个小时的书,我就看两个小时的书。”杨小翠靠着一股子心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她先是参加了成人高考,学英语学数学,接着又重新走进校门,先后考入西医大和郧阳医学院,完成了本科学历。
经过扎实的学习和进修,杨小翠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她率先开展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上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等治疗技术30项,其中29项填补了安康市空白,而十二指肠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EMBE)、消化道早期癌内镜切除术等8项新技术,还填补了全省市级医院空白。创新应用十二指肠镜与胆道镜联合技术填补省内空白,诊断准确率达98%,治疗成功率达96%。
创新就是为病人解决问题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杨小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这么多年下来,究竟做过多少内镜手术,杨小翠自己也记不清楚。但正是有了无数次手术经验的积累,才能让杨小翠在面对非常规病例的时候,大胆创新,攻关克难。
杨小翠曾经遇到一个很棘手的病例,一位病人胆总管异常狭窄,需要在胆道内植入支架,以保证胆道通畅。但是杨小翠发现,这位病人的胆道下端竟然还存在一种肿瘤组织,胆道镜完全无法进入。杨小翠只好建议患者到西安救治。但是病人却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杨小翠寝食难安,苦苦思索解决办法。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杨小翠逆向思考,打破常规。将十二指肠镜与胆道镜联合使用,使病人转危为安。这就是十二指肠镜与胆道镜联合技术。回过头查阅文献,她发现只有上海两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并且才做了12例,成功了7例。2003年,她又陆续做了7例,基本都成功了,进而填补了省内空白。
2004年,杨小翠主持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胆胰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谈不上什么科研,就是遇到病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在杨小翠的字典里,科研创新与救治病人是同义词。虽然得了数个有分量的科技奖,但她很少提起。
安康是食管癌和胃癌高发区,面对国家肿瘤诊疗阶段前移的大趋势,作为专攻消化道和消化腺疾病的医生,杨小翠感到担子很重。“病人一来都是中晚期,很可惜,对每个家庭都很可惜。”过去早期肿瘤发现率只有2.6%,她非常揪心。近年来,她应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早期消化道癌肿的诊断准确率,创造国内内镜下发现早期癌的较高诊断率。
杨小翠作为安康市内镜诊疗的领头人,不仅注重科室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提高,而且对全市消化内镜从业医师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全省消化道早期癌筛查及早期癌内镜微创治疗,使安康市数百名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得到了内镜微创诊治,获益终生。她率先在全省成立市级消化内镜分会,先后7次举办陕南地区消化内镜学术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安康市及周边地区的学术交流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1997年,安康市中心医院成立内镜中心,这给了杨小翠一个更大的舞台。
内镜中心创立之初,仅有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两条纤维内镜,只能开展单纯胃镜及肠镜检查。她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从管理和投入机制上创新才能走出困境,她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人才。医院没有经费投入,就自己跑银行贷款46万元购置设备,在新开项目取得效益之后,又采用滚雪球的办法购置设备。创新“一机多用,多机通用”的设备管理模式,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
能力越强,责任越重,杨小翠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早晨8点上班,杨小翠7点就到科室;下午5点下班, 7点以后她还在医院。虽然工作繁重,杨小翠仍然坚持每晚读书,基本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她说医院相信自己,把这么多年轻人交到自己手上,自己理应对他们的学习提高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做ERCP手术,要穿着近25斤重的铅衣,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2006年10月,杨小翠连续做了6台手术,突发心律失常,抢救了三天才缓过来。2008年,她又患上膝关节积水,但依然坚持在工作的最前线。有特别重危的病人,她打着石膏,拄着拐棍,都到科室进行指导。
这两年,她的确感到体力有些跟不上了。但令她欣慰的是,她带起来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团队。从内镜单兵作战到超声、放射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胆道疾病到难度更大的胰腺疾病,杨小翠的团队多方面拓展。团队多次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而早期肿瘤诊治项目,他们在全省始终保持在第二位。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杨小翠的带领下,内镜科的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集合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消化病科,并拓展了诸多有着很强业务能力的医疗团队——内镜团队、超声介入团队、放射介入团队,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中心医院先进的诊疗水平,更成为患者面对病魔时的坚强后盾。
新闻推荐
本报安康讯(记者吴琛)安康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在第十七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期间(5月26日至29日),牵头举办“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区域文化联动活动。首届“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区域文化联...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