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鮟鱇鱼
相貌丑陋、面目狰狞是鮟鱇鱼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大头占据全身的大半部分,一张大嘴几乎和大头同宽,细小的身子如同发辫,黑黢黢、软塌塌、黏糊糊的分不出个眉眼,看着让人有些恶心。人们没有见过“鬼”,更没有见过“海鬼”,便将丑陋狰狞的鮟鱇鱼称为“海鬼鱼”,不无道理。
作为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50~100米的深海鱼,鮟鱇鱼有着其它鱼类并不具备的特异功能。雌雄同体为其一。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鮟鱇鱼,通常都是雌鱼,因为雄鱼在出生后不久,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与雌鱼结为一体。有资料记载,雄鱼的体重只有雌鱼的千分之一,难怪你用肉眼很难发现它的身影。
因为鮟鱇鱼长相独特,又有些特异功能,在中国古代,鮟鱇鱼便有了许多别称。笔者稍加梳理,发现这些别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其外貌特征而得名的象形类。如琵琶鱼、三脚蟾、蛤蟆鱼等。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卷上记载:“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如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西晋的左思在《三都赋·吴都赋》中即有“跃龙腾蛇,鲛鲻琵琶”之说,刘逵的注解是:“琵琶鱼,无鳞,形似琵琶,东海有之。”三脚蟾也是鮟鱇鱼的别称之一。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然犀志》中记载:“三脚蟾,鱼类。形如蝌蚪而扁,左右两翅,视之俨如三足蟾蜍,故名。口大有齿,细如毳毛,下颌长于上唇。”另一类是因其特异功能而得名的指事、会意类。如乐鱼、老头鱼等。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异鱼图赞》卷三中记载:“海鱼无鳞,形似琵琶,一名乐鱼,其鸣亦嘉。闻音出听,曾识瓠巴。”瓠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琴师、音乐家。古人因其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而命名乐鱼。鮟鱇鱼还能发出老人咳嗽似的声音,所以又称老头鱼。
鮟鱇鱼还有一个别称叫海虾蟇。蟇是蟆的古体字,即蛤蟆。晚清博物学家方旭在他的《虫荟3·海虾蟇》中记载:“《坤舆外纪》:‘海中有海虾蟇,与石同色,饿时即入石穴中,於鼻内吐一红线,如小蚯蚓,以饵小鱼。众小鱼争食之,皆被所吞。’”
至于鮟鱇鱼的本名,或许得之于它的一项特异功能。鮟鱇鱼为底栖鱼类,经常潜伏海底,懒塌塌地轻易不动,能填饱肚子全靠独特而高超的钓鱼技能。鮟鱇鱼是钓鱼高手,钓竿和饵料均属自带,钓竿是由背鳍的第一鳍棘演变而来的,竖立在大嘴的上方。饵料则是钓竿上方一个肉质的小球或者膜状物,生物学上称之为“拟饵”。有些栖息在黑暗深海中的鮟鱇鱼的鳍棘还能发光,就像钓竿上挑着一个小灯笼,闪闪烁烁,时明时暗。在拟饵的诱惑下,鱼虾纷纷捕而食之,这正中了鮟鱇鱼的圈套。鮟鱇鱼嘴里长着两排向内倒伏的尖牙,小鱼虾一旦入口便难逃厄运。笔者前几天买了一条两斤多重的鮟鱇鱼,在清洗时发现它的胃里竟然有一只茶杯盖大小的螃蟹,其饕餮之相可见一斑。
鮟鱇鱼以这种守株待兔的诱捕方式,看似安逸、康乐,所以人称“安康”。还有人认为,早期渔民因其形象丑陋而不屑捕它,因此得以在海中安稳生活,所以得名安康。还有一说源于日本,鱼店老板剥取鮟鱇鱼嫩白之肉赠予僧人,又不好明言,为讨口彩而称安康。久而久之,彼“安康”便演变成了此“鮟鱇”。
有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同样,“美味不论俊丑”。鮟鱇鱼貌丑,但味美,是一种物美廉价的大众化美味。在欧洲和北美,鮟鱇鱼有“穷人的牡蛎”之称。在日本的江户时期,鮟鱇鱼是高级的贡品。从营养学的角度,鮟鱇鱼肉低脂肪、低热量,营养丰富,所含的胶原蛋白更是现代女性美容养颜养生的佳品。
在胶东,貌丑价廉的鮟鱇鱼也是颇受欢迎的美味。最为经典的做法是鮟鱇鱼炖豆腐。火锅或砂锅是炖鮟鱇鱼的最佳厨具。从市场上买回摊贩们粗加工的鮟鱇鱼,回家切段、剁块,开水焯烫后,备用。余下的程序与其他炖鱼的程序基本一致。鮟鱇鱼黏糊糊的鱼皮富含胶质,有“赛海参”的美名。鱼骨、鱼肉富含蛋白质,炖出来汤汁呈乳白色,看着就让人心生食欲。冬天是吃鮟鱇鱼的最佳季节,因为此时的鮟鱇鱼最为肥美。窗外刮着寒风,飘着雪花,砂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菜、葱花备好待用,喜欢酸的加点儿醋,喜欢辣的加点儿胡椒粉。喝一口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的鮟鱇鱼汤,嚼一口白白嫩嫩的鮟鱇鱼肉,那份惬意,非身临其境难以体会。鮟鱇鱼的肉并不多,头部与脊骨连接处有两块并列的圆柱形的肉,一丝一丝的,特别有味,人称“丹桂肉”。还有人将其晒干,有“赛干贝”之称。红烧或酱焖鮟鱇鱼也是胶东人喜欢的家常菜式。总之,炖有炖的清爽,烧有烧的浓郁,焖有焖的滋味,各有所长,皆是美味。
无论哪种做法,千万别忽视了鮟鱇鱼的鱼肝。鮟鱇鱼肝细腻清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海中鹅肝”之称。无论是随鱼一起烧炖,还是蒸熟后蘸调料食用,鮟鱇鱼肝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当然,食材一定要新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单)5月14日至16日,中农办副研究员刘红岩带领调研组来安康市调研农业产业***工作,省供销社主任杨效宏、副市长鲁琦参加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康京康现...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