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卢升高的脱贫梦

安康日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通讯员 陈延安

10月18日。位于陕南巴山深处的岚皋县堰门镇隆兴村升高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一米七不到的个子,四十来岁,不胖,甚至还略显斯文的年轻人,正忙着在牛场巡查。

他叫卢升高,今年42岁,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地地道道的村里人。如今,他用自己24年的实践,正续写着自己的创业梦和乡亲们的脱贫梦。

卢升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全家上下十几口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徒四壁,最值钱的就一条牛,卢升高周末和假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放牛。

只有在这时候,卢升高才会忘记饥肠辘辘的肚子,牛儿在一旁悠闲吃草,自己则躺在草地上,任思绪飞上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幸福地“设计”着家里和村里的致富梦。

1992年,刚刚满16岁的卢升高,背起母亲刚缝制的新被子、在全村人的目光中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就这样,卢升高挤上了绿皮火车,到了河北煤矿。

漆黑的矿井,低矮的巷道,唯有钻探的火花发出刺眼的光,几颗昏黄的灯泡有气无力地悬挂在运输道上。就这样,扒渣、装车、推灌,钻孔、爆破、排险,卢升高都干过,而且是干得最卖力、最主动的一个,大家都很喜欢他。

卢升高被提为生产班长,每年都能挣好几万,几年下来,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转,成了村里率先脱贫的户之一。

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并带动更多乡亲脱贫,1998年,卢升高开始承包自己的矿山生产线,与工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下来,许多人还了债,有了存款,有的还盖起了楼房,买了家电,买了摩托车,娶了媳妇,日子越过越好。

2013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让卢升高看到了回家创业的希望,兴办农场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的计划逐渐成熟。说干就干。2013年4月,卢升高的牛背梁养牛场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破土动工。这位放牛娃出生的创业者,再次展现出他吃苦耐劳的本色。

为了照顾乡亲们就业,卢升高将工程对外发包改为聘请技术员和质检员,按照图纸,带大伙儿自己干。挖基础、抬石头、扛木料、搅拌混凝土、挑砖砌墙、支模筑顶……都有他的身影。六七月的太阳,晒脱了几层皮,黑得像“非洲人”。

2014年6月,养牛场建成。卢升高带上工人,开着卡车,来到各家各户,收集打捆秸秆再扛上车。他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要把现代化生态农业公司办好,没有专业科学的知识是不行的。为此,他几乎每天要学习资本运营、企业管理、肉牛饲养、动物防疫等方面书籍。几年下来,无论是经营方向、理念、政策和技术方面,都令他大开眼界。经过踏勘,卢升高确定距牛场5公里的山泉水为水源,并免费为9户饮水困难人家建了支线。

卢升高的梦想和理念是发展生态农业。在专家指导下,卢升高将青秸秆、青牧草、青藤蔓和玉米作为牛的主要食物,改常规的化肥青贮为食盐青贮,对干枯草料进行氨化处理,即采用一层酒糟一层秸秆的方式,向着生态有机迈进。

为带动更多人脱贫增收,卢升高成立了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牛、养兔、养鸡。“我不仅自己养,还带动周边贫困户养。”卢升高介绍,双方约定:农户认领种牛,每头预交1万元押金。公司免费配种,牛仔长大后公司回购,待种牛不能繁殖后公司收回,押金退还农户。

卢升高介绍,公司采取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规模三年翻番。蔡维学是隆兴村一名贫困户,时刻想发展产业却苦于无本钱、无技术、无销路。今年和卢升高达成认养10头牛的协议。“公司给牛配种后,现在有10个牛仔了,发展到20头牛,再养两年后能卖20来万!”谈起这,蔡维学喜上眉梢,他说,多亏了升高农业合作社,让他摊上了这么好的事!

养牛是一个长期项目,两三年内无法见到收益。养兔和养鸡只需两三个月,就能就地生金。长短养殖项目结合,实现了升高农业园区效益运转提速和贫困户年年有收入。

卢升高介绍,目前园区及合作社共养牛160头、养兔4000余只、养鸡1000余只,产值约500万元,其中一半由贫困户认养,分布在本县6镇11村60余户,目前正在扩大养殖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计划带动300户贫困户脱贫。

牛场里,牛儿在悠闲吃草;树林下,土鸡在欢快啄食;笼网中,肉兔在安静歇息。好一幅产业助农脱贫图!

新闻推荐

安康人民翘首以盼的大事和喜事来了 平镇和安岚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胡和平宣布开工 一批市政项目同日开工建设

胡和平宣布开工 一批市政项目同日开工建设

岚皋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岚皋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卢升高的脱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