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 安康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邢健
“十二五”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安康市不等不靠,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和陕南循环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加快后进赶超步伐,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用沉甸甸的成绩单,为300万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变
安康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市委书记郭青认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对安康的定位是限制开发,但不是限制发展。安康93%的国土面积是山地,这不该成为发展中的桎梏,相反,在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区位优势,应该是安康发展的最大本钱、最大潜力,也是增收富民的希望所在,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
安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发展思路,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后发优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实现协调“双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子。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安康市坚决关停了一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矿山和污染企业,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小水电的无序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传统的“石头经济”“木头经济”让位于生态经济,以富硒食品、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实现后发赶超,安康市不断创新思路,特色改革先行先试,激发发展活力动力,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被省委确定为全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以生态流向为核心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中、省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安康市出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理顺国资监管体制,做大做强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财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统筹推进城市管理、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办学,医改探索的“茨沟模式”、“医联体”、责任医师团队等做法得到中、省肯定。
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二五”期间,安康市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民生的持续改善。
经过五年发展,安康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72亿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21亿元,是2010年的4.3倍,提前两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2.5%,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8亿元,均比2010年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五年累计完成2531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兴建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市政、民生、环保等重大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以富硒为特色的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魔芋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30万吨,居全省第一、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一县一产业”特色显现,宁陕、石泉、平利县生态旅游产业,岚皋县生态旅游和林下种养业,紫阳、平利富硒茶饮产业、旬阳县新型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彰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态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富硒食品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生态友好型产业产值占全市产业的60%以上。
安康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三区两园一中心”重点板块加快发展,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基础条件改善、承载能力增强,安康高新区成为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依托区位交通优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安康被确定为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围绕“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
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安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全市共有8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居陕南第一。
生态友好型产业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健康养老为重点的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日趋凸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0.5:39.5:40调整到2015年的12.4:54.2:32.4。二产占比提升14.7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42.3%,较2010年提升16个百分点。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发展的红利。安康市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十二五”累计完成民生支出698亿元,较“十一五”增长3.46倍,办成一批多年想干的事情。
中心城区教育、卫生资源整合实质推进。中心城市“五校北迁”和12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加快实施。改扩建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人民医院,北迁市妇幼保健院、市骨科医院,新建市精神病院、市儿童医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全面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引导优质资源下沉。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从26平方米增长到31平方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城镇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以及工伤、生育保险保障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5.8%,累计脱贫人口36.7万人,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安居,让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康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是安康交通发展史上又一投资高峰期,长期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打破,以往的交通劣势正在向发展优势转变。
西康铁路复线和十天、安平高速建成通车,阳安铁路复线、安康富强机场、安旬白及平镇、旬小二级公路、石紫岚公路、汉江高等级航道整治项目开工建设。实现8县区通高速,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77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4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3万公里,居全省第二,陕西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汉阴洞河水库开工建设,安康城区东坝防洪工程建成投用,长年水患威胁得到有效缓解。汉江综合整治、流域治理、水保生态和瀛湖湖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过5年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极大改善,保障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以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的城乡建设扎实推进,5年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69亿元,是“十一五”的2.9倍。
中心城区金州路和东坝、西坝、西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启动实施,城东汉江大桥加快建设,建成安康博物馆、香溪大道、兴安公园、西城阁、人行天桥、南环干道等一批城建项目,高新区骨架路网建设基本成型,发展空间大幅拓展,“一江两岸”核心区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开始彰显,成功创建1个国家卫生城市、5个国家卫生县城、3个国家园林县城。
深入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搬迁安置12.2万户41.5万人。与2010年相比,全市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破解了长期以来“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困扰。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汉江水质保护成效显著,实施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开展了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整治行动,8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江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县城全覆盖,污水处理率中心城市86%、县城75%;垃圾处理率中心城市99.73%、县城95.13%。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育林32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位列全省第一。
实践证明,“十二五”的五年,是安康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快速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由相对滞后走向追赶超越的五年。
安康市市长徐启方说,“十二五”的艰辛努力和成绩已成为过去,我们已踏上“十三五”新的征程。“十三五”面临的任务将异常艰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就像两座大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是务必打赢的两场“硬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靖峰通讯员陈洪海彭蜀秦)近日,岚皋县出台《工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项工业发展基金,助力企业增动能。该办法扶助对象涉及县域范围内所有工业企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发展...
岚皋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岚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