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岚皋县推行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华商报 2015-10-13 16:58 大字

华商报安康讯(记者 陈思存 实习生 李生超)“镇上干部为我担保贷款,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35岁的岚皋县四季镇竹园村五组村民张诗文,提及该镇干部为其担保贷款发展农业一事至今感慨不已,而这一切还得从岚皋县推行的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说起。

“多见面常联系”是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当时看着地里光秃秃的烟杆,都不知该怎么办了?”在外打工多年的张诗文去年回老家创业,通过流转方式承包了30亩地种烤烟,但今年7月18日的一场冰雹,让他欲哭无泪。他将地里受灾照片发到四季镇便民服务QQ群里,很快包村镇领导回复,并上门查看灾情,给他申请了受灾专项扶贫资金及复播的蔬菜种子。

张诗文称,当其办理农村创业贷款时,该镇社保办干部赵作伟不仅详细答复并主动为贷款手续作保,现在看着地面绿油油的蔬菜,地上跑的2000多只土鸡,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介绍,该县通过实施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采取领导联点、部门包村、公职人员包户办法,全县577名科级以上干部联系136个村(社区)党组织帮发展,89个县直部门包抓83个贫困村促脱贫,776名镇机关干部包联4.2万户群众搞服务,1259名县直机关干部结对2000余户农村贫困户帮助增收,每名公职人员都有包联责任,每名群众都有干部联系。各包联主体的联系方式、岗位职务、包联任务、联系次数、投诉电话均在镇村公共场所公示。

如何落实?引入“互联网+”模式

周康成介绍,该县人口17万人,人多地少,有三四成的群众在外打工,家里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针对“务工在外联络难、无人跑路办事难、人去屋空发展难”是现实问题,该县引入“互联网+”模式,建立岚皋县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网络服务平台,将手机、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通信工具功能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联系群众、回应呼声、提供服务。

“群众只要登录或者关注镇上的微信公众平台,就能找到与自己对接的干部。”岚皋县四季镇党委书记陈勇说,针对留守人员,要求干部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每季度至少上门一次,并且要有视频资料,在每个月总结时,通过摇号方式对干部工作进行检查,并现场电话抽查或者派人实地核实。

周康成表示,该县要求各包联干部,结合自身岗位优势和业务特长,主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自觉上门帮办各类事项。去年以来,三级包联主体累计收集民情信息7000多条,代办协办各类事项2万余件次,帮办实事9000多件。

如何监督?通过抽查检查履职情况

今年年初决定回家创业的岚皋县滔河镇同心村村民叶开贵,曾在山东济南的一矿上当老板,不景气的矿业市场让他进退两难。去年在滔河镇的便民QQ群里,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时,该村村主任刘休兵建议他回家发展农业,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料,并陪同他考察了榆林、成都等地的市场行情。目前,该村近百名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款,而且不出家门打工,也有一份不菲的收入。

岚皋县滔河镇党委书记周春栋表示,该县推行的“多见面常联系”机制,就是真正解决了干群众工作而不了解群众需要的问题,通过抽查等多种倒逼工作方式,让干部真真正正走进群众当中。

有何成效?为干部树立干事风向标

“见得多了,群众就会把心里有话对你说,矛盾误会自然就少了。”岚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波说,“见面有事说事,没事聊聊家常也是好的。”

周康成表示,干部和群众见面多了,联系自然也就多了,最重要的是,干部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群众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化解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安心在外创业撑起了“保护伞”。他表示,“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零距离”接触,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也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树立了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党员干部作风纪律和为民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改善。 

新闻推荐

9岁男童常惹事 被铁链锁双脚继母称第一次给娃戴铁链,打算卖完早点后就给他解开,不料他翻窗逃出

面对记者的提问,小良不停地玩着手机华商报记者王培民摄小良脚上锁着铁链出现在医院网络图片昨天是5月8日母亲节,对岚皋县村民刘某来说,这个节日过得并不平静。由于9岁继子双脚套着锁链出现在当...

岚皋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岚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