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等等劳务品牌,使数万农民带着技术走出大山,凭着真本事吃饭。提升技能培训水平,助推百姓脱贫致富,职业培训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
郑远元集团为大批的紫阳人提供了外出务工的技能和场所。
本报记者 张权伟
古人云:纵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
对于从大山中走出的农民而言,掌握一技之长,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安身立命和发家致富,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得力做法。也唯有让外出务工者普遍掌握求生技能,陕南山区才有可能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
1 一把修脚刀修出大产业
故事的起点,要从20年前的一把修脚刀开始讲起。1997年,当14岁的紫阳山村青年郑远元准备离开家乡,去往四川达州打工的那一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顿顿吃上肉。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就是跟随达州的亲戚去走街串巷给别人修脚。
初出茅庐的郑远元对这份工作并不喜欢,学成这门手艺后不久便跑出去从事了别的行业。但是,经过几年的漂泊和社会历练之后,郑远元最终还是决定重新拿起了修脚刀。“在外终究只是为别人打工,人这一辈子,总是要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吧。”郑远元如此解释重操旧业的原因。
2003年9月,郑远元在汉中的街头开始摆摊为路人修脚。“小伙子,要修不好,我就把你摊子砸了!”初在汉中街头摆摊的他每天都要遇到好几次这样的诘难。郑远元也时刻都在琢磨,到底怎么能把别人的脚病治好。就这样,从刚开始无人问津,到逐渐建立口碑,再到每个月都能赚到近万元,郑远元终于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聪明和勤奋从来都是这个世界成功的制胜法宝。起早贪黑又悟性极高的郑远元一步步地从摆地摊走到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开业,完成了创业最重要的从“0”到“1”的阶段。2005年元宵节后的第二天,一家名为“郑远元的修脚店”在汉中开业。
店面开张当然需要增加一些人手,郑远元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自家那些仍然在大山里受穷的亲戚,结果遇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就是穷死也不去给别人修脚!”经过反复“游说”,郑远元的姐姐、嫂子等人成为他的第一批员工。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数学公式里的加减乘除了。一家接着一家开业,宣布着郑远元的事业开始从门店走向企业、走向集团了。2007年8月31日,“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在西安成立,郑远元连锁发展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这一年,郑远元的连锁门店开到了武汉和长沙。到2009年7月,直营店达到112家,再加上加盟店,总共达到了400家。
门店急剧扩张的背后,郑远元发现了一个瓶颈所在:公司从哪里找这么多修脚工?总不能像初始阶段那样总是通过熟人介绍吧!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阶段,郑远元再一次将目光转回了家乡紫阳县——在那里,数万富余劳动力正苦于没有走出去的门路。
一个改变紫阳千家万户乃至全县产业格局的机会,就这样静悄悄地来临了。
2 一门技能改变几万人的命运
其实,就在短短的十年前,甚至更近一些的三年前,很多紫阳人还未曾想到自己会加入到修脚这一行业。然而,“郑远元”这一品牌的突然崛起,改变了这个县几万人的人生轨迹。
紫阳是国定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贫困村147个,贫困群众收入低,增收难度大;常年有8万多外出务工人员,绝大部分人没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作。从2014年起,紫阳县将修脚师免费技能培训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上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修脚师培训,出台免学费、食宿费、发放交通补贴“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并与远元集团签订用工协议,制定最低工资保护政策;企业承诺“三包两稳”,即包到门店路费、包吃包住、稳就业稳收入。
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贾学平说:“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就业,为了解决好就业问题,基地实行了订单培训模式,保证为每位结业学员妥善安置就业岗位。”
紫阳县修脚师培训中心的走廊里贴着数十位优秀学员的事迹简介,石万仲就是其中一位。他今年43岁,是洄水镇团堡村农民,早年曾在河南安阳煤矿打工十多年,2014年参加县里举办的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远元集团湖北分公司武汉鲁磨店,不到半年时间便提升为店长,年薪十多万元。
“修脚你莫嫌,发财在眼前。”“一年修脚挣票子,三年修脚买房子,五年修脚买车子。”在紫阳,像这样关于修脚产业的顺口溜几乎家喻户晓。据贾学平介绍,从2014年4月至今他们已举办修脚师培训班116期,培训学员9815人,有7500多名“紫阳修脚师”走上就业岗位,月工资稳定在4000元以上。目前想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报名参加修脚培训的,已经排到数月之后了。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紫阳计划完成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中的适龄劳动力参训率达到80%以上,使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门以上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促进脱贫致富。2016年7月28日,安康市技能脱贫现场会在紫阳县召开,紫阳技能扶贫的模式和经验被全市推广。
像紫阳一样,通过加强当地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继而带动山区人民脱贫的事迹在秦巴山区并非个案。柞水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高度重视贫困户技能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制订技能培训实施方案。2016年柞水县1185人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75人参加了创业培训,170余人参加了企业岗前培训;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18人,其中高级工13人,技师5人。毋庸置疑,这些技能型人才的涌现,为当地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3 技能型人才培训依然任重道远
在郑远元不断地从老家紫阳带出更多产业工人的同时,陕南在劳务培训方面的工作可谓任重道远。由于陕南三市经济总量不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今年2月4日至2月10日,为了深入了解春节后企业招用工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安康市创业就业局曾就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进行过专题调研。在随后所形成的报告中显示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稳定性。据调查,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30%左右,7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体力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职业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其次,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就安康市而言,劳动力数量大且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最后,拥有后勤保障职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在推动基层平台建设方面,通过白河县“群众搬到哪里,服务跟到那里”的试点带动,安康全市建成了一批较为规范的基层服务窗口,但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量大面广,基层平台建设资金严重匮乏,严重影响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
贾学平长期从事紫阳劳务培训方面的工作,对于当下该县劳务培训存在的一些困难深有感触:“一个是硬件水平。目前你也看到了,我们县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还与县职教中心共用一块场地,缺乏独立的教学设施;二是培训资金缺乏,上级政府所拨费用并不能满足目前火起来的劳动力培训;三是在学校层面缺乏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人结业,但现在只有安康市的两个机构能够进行鉴定。”
4 打造劳务品牌,实现劳务培训转型
2017年3月23日,商洛市扶贫培训学校挂牌仪式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开班典礼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据悉,商洛市将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集中对全市建档立卡的产业脱贫对象26万人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贫困人口培训全覆盖。
商洛市委副书记黄思光指出,技能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良方妙药,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得力做法。他要求各扶贫部门要制订好长期培训方案,创造优越的培训条件,结合实际为农民传经送宝,让农民掌握实在有用的技术。
“劳动力增收占了我们这里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是老百姓脱贫的主要方式,但就目前的就业市场而言,有几个因素决定了当下劳务经济要走向转型。”安康市创业就业局副局长蔡小安说。一方面,过去陕南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矿产等领域,但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之下,上述行业无论是在薪资水平还是在岗位数量方面都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和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很多秦巴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之后,就业的法律观念并不强,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而这些跟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知识,都应是下一步培训工作的新重点。
针对劳务培训面临的问题,安康市提出了三个转型,一是围绕推动以传统产业就业为主向服务业就业为主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围绕推动以就业为主向就业与创业相结合转型,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三是围绕推动以体力型劳动就业为主向智力和技能型劳动就业为主转型,让更多劳动者从“卖力”向“吃智”转变。
“我们要打造劳务品牌。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同时,要突出优势,集中资源,着力打造如‘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等‘一县一劳务\’品牌。”安康市委一位主要负责人如此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永新汪春妮记者李冀安)记者3月14日从汉阴县了解到,该县各部门多管齐下,全面推进以“行为习惯好”“读书氛围好”“体育艺术好”“后勤管理好”“安全卫生好”为主题的“五好学校”创建,打造...
汉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