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康市卫生计生行业第二届“十佳”候选人简介

科教周刊 2016-11-17 00:00 大字

一生奉献 温暖百姓

——记紫阳县麻柳镇书堰村村医肖明国

提起肖医生,紫阳县麻柳镇书堰村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好医生。

2010年冬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胸口一直烫到膝盖,惨不忍睹。肖明国不顾天寒地冻,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清创换药。一个星期后,由于来回奔波实在不便,他索性把老人接到家里住宿治疗,让妻子做义务护理员,照顾老太太的生活起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把烧伤膏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身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患者痊愈了,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样的事情不少,家属有时候不理解,他就会说:“我干的就是这工作,村民们信任我才会找我,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多付出一些,也是应该的。”

他一直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参加各类培训,遇到难题不放过。他虚心向自己的同行以及乡镇医院、县医院、中医院的知名医生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6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份神圣的职责,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宛如平常的一首歌,默默扎根在基层,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钮玉华担任村医已经30年了,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守护着全体村民的健康。

在防洪排涝和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中,钮玉华总是冲锋在前,挨家挨户为群众送去消毒药品,向群众宣传安全饮水等防病知识。“非典”期间,她早出晚归,排查从疫区回乡的人员,每天早晚为他们测体温;防控H1N1流感时,她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乡人员,做好登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她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钮玉华的父亲也是一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者,她小时候也曾跟着父亲穿梭于乡间小道,为乡亲看病。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多年来,茅坪村的孤寡老人、困难户、精神病患者一但生病,都会跑到她的卫生室来请她治疗,她不但不收钱,还留他们吃饭,送衣服给他们穿。在村卫生室工作30年来,钮玉华出诊近万次,接诊病人10余万人次,跑遍了本村和周边几个村的每一条小路。她熟悉每一个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有慢性病,谁有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她都一清二楚。给村民减、缓、免了多少药费,她倒是记不清楚了。

如今,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起来了,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这些改变对于乡村医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面对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钮玉华依然和往常一样,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扎根农村 做群众的贴心人

——记白河县茅坪镇茅坪村村医钮玉华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困难,邹天立放弃了学业。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儿时的玩伴因患痨病而死,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邹天立毅然决定从医,跟随母亲回村担任“赤脚医生”。

1989年,他积极争取到原安康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刻苦钻研、勤学好问,医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突飞猛进。2001年至2004年期间,他又自费花销1万余元到陕西省卫生厅职工卫生学校学习,完成了从乡村“赤脚医生”到 “白衣天使”的转变。2005年,他通过考试和上级主管部门认定,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一直担任村卫生室医生、防疫员、妇幼保健员。

2003年“非典”期间,村民邹恩富从广东返乡,属于一级隔离对象。邹天立承担着邹恩富和其他12位二级隔离对象的监测工作。由于隔离地距村卫生室较远,他需要每天往返两次给邹恩富测量体温,同时还担负着另外12位隔离对象的监测任务,前前后后共跑了21天。有一天,在返回途中,他背着药箱过河,一脚没踩稳,被冲出去100多米,幸亏抓住了沟边的一个树桩,被赶来的村民救起。药箱不见了,腿伤了,但是第二天,他依然拖着伤腿翻山过河去给隔离对象检查身体。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略有“手艺”的人都远离家乡,进城开诊所或到南方行医谋生,很多人因此发家致富。邹天立也有朋友请他到城里去开诊所,但他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只因为多年的乡村医生工作使他和周围10多个村的两万多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百姓们常说一句话:“我们身上有什么毛病,邹医生都知道。”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名誉满村,从一个初中文化的“赤脚医生”到今天乡亲们眼中的“白衣天使”,邹天立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新时期乡村医生的风采。

为民服务是党员职责

救死扶伤乃医生本色

——记汉滨区恒口镇邹家沟村村医邹天立

情系乡亲 医者仁心

——记宁陕县筒车湾镇许家城村村医赵发庆

说起赵发庆,整个镇子几乎没人不认识他。1992年,刚刚毕业于汉阴卫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他,也算是镇子里少有的高材生。赵发庆在自家的土房里办起了简易的医疗诊所,一方面刻苦钻研医术,一方面尽心为群众诊治,一干就是24年。

这些年里,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争取一切机会进修深造。2000年,他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为了提高诊疗技术,服务更多患者,他参加各类培训班,自费订阅学习资料,在他的诊疗室里随手拿出一本医学杂志,打开一看,书中的实用资讯都用彩色笔标注出来。一些条件好的医院、卫生院听闻了他的才华,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看着村里的老百姓,他毅然选择留了下来,还和妻子一起用攒下来的积蓄扩大了村卫生室的规模,把村卫生室建设得更加规范,改善了村民的就医条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筒车湾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加之“引汉济渭”工程的开工,其他村落的居民迁入许家城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也比之前增加很多。福利待遇没有任何改变,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尽心竭力。面对外地游客,他总是微笑服务,精心诊疗;面对本村患者,他耐心诊治,乐善好施。他常常说:“医者父母心,我们是农民和政府的纽带,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都在外打工,留下的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需要我们照顾,这就是我们做医生的责任。”

坚守岗位 一心为民

——记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村医吴华智

1989年职高毕业后,吴华智进入平利县兴隆镇中坪卫生院,担任防疫专干。他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000年,适逢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他本能顺利进入编制,享受国家正式干部的待遇,但他考虑到原乡卫生院撤并后,当地几千名群众就医不便,毅然选择承办当时的蒙溪街村卫生室。这一干,就是16个春秋。

原中坪乡片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面对这3000多百姓,吴华智也“畏惧”过。但他还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面对人多面广的慢性病患者随访工作,他总是按时进行随访,对于不方便来卫生室接受检查的患者,他携带仪器上门服务;面对日渐重要的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他总是想法设法通知到每一位老人,对于不能来卫生室进行体检的老人,他亲自骑车接送;面对有些许尴尬的孕产妇随访工作,对于有些孕妇及其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责难,他总是默默承受,依然把工作做到位。十几年来,他都是这样一点一滴,从小事出发,把小的事做好、做实,终于把这个3000多人大村做成了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模范村。

2010年以来,乡镇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所有村卫生室的诊疗活动和公卫服务都要达到信息化、规范化,这对于乡村医生来说,的确是个全新的挑战。吴华智没有丝毫怨言,他积极学习,率先完成了系统安装、信息录入等工作,并顺利掌握了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他还积极宣传政策,帮助其他村医,有力地促进了该项工作在全镇顺利开展。

天柱山的好村医

——记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村医周云峰

汉滨区天柱山村地处瀛湖大坝东南岸山坡,全村2615人,分布在九沟十梁、海拔1300米的石梁上,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周云峰自1991年毕业后,就跟随老父亲为全村群众看病抓药、打防疫针。

2006年,在村委会的协调下,周云峰自筹资金5万余元在公路旁建起了三间卫生室,使村民看病更加方便。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自己购买了摩托车,到组入户为村民服务,先后骑坏了3辆摩托车。

2013年,他又花9万元购买了一辆小轿车,方便出诊和接送群众。车刚买回来不久后的一个下午,村民陈守孝打来电话说,3岁的孙子将花生吸入了气管。他立即开车过去,发现孩子面色青紫,他立即将小孩倒立,轻拍背部、冲击挤压腹部,小孩面色慢慢改善,但未看到吐出的异物,呼吸还很困难。他立即将孩子抱上车,送进中心医院。终于,卡在小孩气管的半粒花生被取出来了。

2014年,周云峰被查出患有肝癌,他没有退缩,立即到西安进行治疗。手术后,他仍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工作,有时患者多了,觉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接着又继续给患者打针取药,有时入户随访走累了,就在村民家里坐一会儿,又到另一户村民家随访指导。他常说:“在我有生之年,尽量能为村民多做点,我也会像张明俊支书一样做村民的儿子,为村民服务。”

尽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记镇坪县牛头店镇水晶坪村村医刘昌琴

刘昌琴是镇坪县白家乡人,现年43岁,中共党员。1993年,刘昌琴毕业后在镇坪县白家卫生院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她深得群众的好评。当时,刘昌琴家在牛头店镇水晶坪村,村里没有村医,群众看病就医十分不便。刘昌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9年,她毅然辞去白家卫生院的工作,回到水晶坪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干就是17年。

17年来,刘昌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行医,心系病人。她始终关心病人疾苦,视病人为亲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她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一心扑在治病救病人的工作上,尽心尽职诊治每一位病人。从医17年来,刘昌琴默默奉献,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赞誉。2005年,她被评为“全镇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她所在的水晶坪村卫生室被评为“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2013年,刘昌琴被评为“镇坪县优秀乡村医生”;2014年被评为“安康市免疫规划先进个人”。

不忘初心 服务村民

——记汉阴县铁佛寺镇青林村村医颜万胜

二十多的来,颜万胜一直在青林村卫生室工作。青林村位于汉阴北部最边远的山区,山大人稀,基础设施较差,发展滞后。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林村人,颜万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总是随叫随到。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为了保障村民的健康,他经常免费给村民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坚持用电话、微信、亲自上门相结合的方式,通知应种对象进站(室)接种,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他的努力下,青林村儿童接种率达98%以上。

他为全村 1378 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特别为本村 52 名老人、62例高血压病人、9名糖尿病病人和5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和慢性病管理档案,并纳入慢病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每年都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存入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他耐心宣传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青林村村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58岁的张厚银从1975年起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从高峰村、高桥村一直到两村合并为干洲河村,他都坚守在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4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农村,严寒酷暑,从无怨言,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

这些年来,他从不收取病人的出诊费。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到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还承担着预防接种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他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用宣传画和宣传单向群众讲解各种预防措施,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他的努力下,干洲河村的防疫工作始终保持在全镇的先进行列。

他认真负责,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坚守卫生工作第一线

——记镇坪县钟宝镇干洲河村村医张厚银

朱照英是孩子们的“朱阿姨”、“朱奶奶”。

自1986年从安康卫生学校毕业后,她30年如一日,坚守在儿科临床一线。

她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患儿,她想方设法,让他们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遇到患有疑难杂症的患儿,她也积极联系上级医院。2012年,儿科接诊了一位持续高烧的孩子,她立即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经详细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脓毒性休克、感染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脑炎”。孩子家境贫困,面对高额住院费用,家长当即表示要放弃治疗。朱医生一边劝慰家属,一边组织科室医护人员捐款,并积极与医院协调,减免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她更是帮助病人家属解决吃、穿、住的问题,经过一个周的精心治疗及照顾,患儿转危为安。

随着朱照英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求医的病人越来越多,每天的专家门诊量近百人次,工作就是她的生活。早晨查房后就接诊门诊病人一直到下午,晚上加班至凌晨书写病历,夜间被叫醒参与抢救成了她的工作主线。在她的工作日程里从没有“休息”二字。法定节假日,她更是抢着值班,让同事们休息。在她的带领下,紫阳县医院儿科将“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小剂量硫酸镁”静点灵活运用于治疗儿童喘憋性疾病中,并在全县率先开展无痛药物吸入法、无痛微波理疗法等无创无痛治疗技术。

30多个年头,小病人对她的称呼从“朱阿姨”变成了“朱奶奶”,专业技术职称从“医师”、“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她的医术和名气越传越远,唯一不变的是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诚恳待人的情怀。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记紫阳县人民医院普儿科主任朱照英

新闻推荐

汉阴县医院启动人事制度改革

本报讯(通讯员徐苗)汉阴县人民医院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人事制度改革。院长姚兆明向全院职工传达了《汉阴县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并就文...

汉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