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何留下,谁来守护? ——汉阴县双乳镇留守儿童现象观察

科教周刊 2016-04-21 21:04 大字

[摘要]——汉阴县双乳镇留守儿童现象观察

让孩子留守是很多农村家庭一种非常无奈的抉择,这种抉择背后是财富、亲情、时代大潮、个人成长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牵扯和较量。在安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依然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便捷途径,留守儿童群体在短时间内自然不会消失。

“习惯了。”“有心理准备。”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两句话,它不约而同地出自孩子、老师和村民之口。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当年也有留守经历,经过两代留守,乡土社会似乎有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模式。无论是从外部还是人的内心来看,留守好像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背后也隐藏着问题和危机,不少留守儿童的成长之殇为大家敲响了警钟。在父母缺席的童年爱不能缺席,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应对?记者以汉阴县双乳镇为样本,通过他们不断健全留守儿童帮扶网络,努力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负其责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图发现一个破解安康留守儿童困境的窗口。

家长:候鸟式父母之困

春节回家一次, 有的甚至一两年都不回家,父母成了孩子眼中“春去冬来”的特殊候鸟。

家住双乳集镇的11岁女孩廖卫欣,父母在外打工多年,连她也是在父母打工的浙江出生的。廖卫欣一直在浙江上学,小学四年级时才转回双乳镇中心小学,由外公外婆照顾。她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姐姐,姐姐在学校住宿,周末有时到外公外婆家,有时去看望独居的奶奶。

“我想爸爸妈妈,希望他们回家。但他们要挣钱,不可能一直在家带我。” 廖卫欣虽然有些委屈,但对父母颇为理解。顿了顿,她又补充说:“如果在家也能赚到这么多钱的话,还是希望他们回来。” 她每次都想在暑假时去浙江与父母相聚,但路途遥远,父母一直不放心她独自上路。

为了生计奔波在外,像廖卫欣一样,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这样理解父母的缺席,但也有个别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情疏离对父母有怨气。面对祖辈,孩子们难有情感和心理的交流。虽然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沟通还算顺畅,但采访时所有孩子都表示更愿意与父母说话。

“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吃饭都是我们端到桌上,在学校老师竟然让他打扫卫生,磕了碰了算谁的?”一位老大爷曾因心疼孙子,把这样的问题反映到镇领导那里。采访中,不少人表示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认识也有限,农村隔代教育要么过于溺爱,要么放任自流,常常觉得吃饱穿暖不出事就行。

一年半载见不着父母,春节相聚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幸福感格外浓烈。短暂的相聚给了孩子心灵的慰藉,而有些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往往也会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每逢春季开学,双乳镇中心小学都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两三周的心理疏导。相见时难别亦难,与父母离别之后,不少孩子会很失落,或精神不振或沉默寡言,有些孩子还会做一些与父母相关的梦。

“哪个父母不心痛自己的娃,有啥办法呢?挣两个钱难啊!”问起儿子儿媳为何出门打工,在家带孩子的老人们都是类似的回答。父母的缺位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每位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农村的大量年轻父母还是无奈地选择让孩子留守。

能不能像不少孩子所盼望的那样,在家门口也赚到同样多的钱?就拿双乳镇江河村来说,该村有核桃园、拐枣、食用菌、大球盖菇等产业,建有多个农民合作社,当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很多年轻人仍然选择外出打工,在家务工的一般年龄偏大。这其中有时势和惯性的裹挟,也有经济的考量。

如果条件允许,孩子愿意随父母外出上学吗?答案是否定的。记者采访的所有孩子,包括曾在外地上过几年学的廖卫欣,都不愿意在外地上学。孩子们表示,在家上学有很多小伙伴陪伴,而在外地只有自己一个人。虽说现在政策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就学,但未必能上到好学校。而在外上学花费过大,也是家长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关爱还需用巧劲

双乳镇去年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了全面摸底,该镇留守儿童已由2012年的620余人增至861人,其中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这其中还有单亲家庭35人,孤儿9人。

在摸底过程中,镇上给每名留守儿童都建立了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其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

摸底建档只是基础工作,政府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要扮演怎样的角色?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孤儿但缺乏父母的关爱。按照农村的习惯,教育管理孩子是家事,政府介入不当恐怕会引起新的矛盾;另一方面,这个群体非常分散,不像福利院的孩子那样集中,志愿服务也不好开展。

政府不能不介入,但也不能过度介入。双乳镇副镇长宋金鱼认为只有发动留守儿童的“身边人”,关爱留守儿童才能落得实,走得远。去年,该镇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与 “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相结合,落实镇村党员、中心户长、人大代表“三线”工作人员的关爱帮扶责任, 将留守儿童划归到连心户家庭,公示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信息,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会。

同时,镇政府向家长印发了留守儿童家长告知书,告知其应尽的监护责任。各村、中心户长、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及学校、班主任、家长、宿舍管理员都签订了相关责任书,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三位一体,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责任书的条款都是原则性的,关键还得靠镇村党员、中心户长和人大代表的走访。江河村有留守儿童52人,村支书李明余说每年年轻人外出打工时,要和村干部打招呼,确定离开和回家的时间,并确保孩子在家有人监管,村上每个季度检查一次。组长、中心户长离孩子比较近,会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该村13组中心户长刘金玉家附近有两个留守儿童,他与村上和孩子的监护人都签订了责任书,隔三差五就到这两户人家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提醒和告知生活及安全常识。

“‘三线\’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村里素养和威望较高的人,村民非常信服,他们往往也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凡是进村入户,只要家里有留守儿童,他们就要给监护人讲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监护人的重视。不简单地使用行政强制力量,而是通过身边人的反复提醒和督促,收到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宋金鱼说。

学校:教育孩子也要教育家长

双乳镇中心小学741名学生中,有680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其中有80名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除了营养午餐,这80名孩子还享受每学期500元的国家贫困生补助。寝室内配有洗手间,安装了空调,学校统一购买一切生活必需品,学生只带学习用具就可入住,没有给他们的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有些留守儿童是从其他小学集中到中心校的,学习底子相对差一些,班主任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帮困。下午6点半到8点,有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消除自卑心理。” 双乳镇中心小学校长杨继梓说。

除了学习方面,该校还配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指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及时解答个别孩子的心理困惑。

虽然接手六年级(2)班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班主任王传兰已经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个班40名学生,有38个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确缺乏心灵慰藉,我千方百计多和他们谈心。现在学生与我无话不谈, 把我当大姐姐。”王传兰说,“我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既要传授知识,教他们做人,还要教他们怎样生活。”

王传兰坦言,教留守儿童确实比较累,学校也明确要求老师要在留守儿童身上多花些功夫。对农村学校这种教育现状她早有心理准备,也已经习惯了。

教师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六年级(3)班班主任黄自艳说,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老师的工作要非常细致。老一辈知识层次普遍不高,也不太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不但学习辅导得靠老师,思想动态更得靠老师观察。除了关注学生,老师还得把一部分精力花在家长身上,除经常电话联系之外,随时都在微信里沟通,一方面把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也督促家长多与孩子交流。

对家长的教育有时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教师,对这一点都十分赞同。该镇打算尽快在中心小学建立家长学校,趁着寒暑假留守儿童家长返乡时,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分时段开展教育知识讲座,纠正家长的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技能,更好地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文艺 马舫

新闻推荐

肠胃不舒服别怕胃肠镜检查

汉阴县人民医院沈兰平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起居、不洁饮食的致病菌感染,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胃肠病多发,胃肠病患者逐年增多,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由于...

汉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