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银行”储蓄致富梦 白河县以绿色发展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安康日报 2019-06-20 07:00 大字

[摘要]——白河县以绿色发展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记者 肖兵 通讯员 刘侠 汪银春

在白河县卡子镇桂花村,多年前将7.5亩土地拿来退耕的刘太文绝对想不到,当时只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种下的木瓜树,如今全都成了“摇钱树”。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在如今的白河,几乎每个贫困户的收入账中,都有几项与林业相关——林业产业营收、退耕还林补助、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工资,这些具体可感的数字,一项项叠加,构建起白河生态扶贫的成绩单,也一点点夯实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底气与信心。

一棵“摇钱树”的成长与变现: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贫困户刘太文今年69岁,家里6口人。老伴黄金香患有眼疾,儿媳负责照顾两个孙女上学,挣不了钱。儿子不懂技术,每年只能四处打些零工。早年退耕还林种下的7.5亩木瓜,因为不成规模,也不会经营,无法变现,反而成了他发展农业生产的羁绊。

2011年开始,境况有了改善。当年3月,创业能人周川虎在白河县林业部门的扶持下,在桂花村流转500亩土地,利用该村优良的木瓜资源,建设卡子木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组建了白河县桂花林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组建起来后,刘太文的收入与日俱增。一则合作社利用产业引导资金为他配股2000元,每年可享受分红500元;二则他那7.5亩的木瓜园也有了用武之地,果子熟了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再也不担心销路。栽得过密的木瓜苗,疏林时,以30元一株卖给合作社,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三则农闲时可在园区务工,80元一天,中午还管一顿饭。关键是园区离家近,步行只需20分钟。

综合售卖树苗、果实,分红以及园区务工等各项收入,一年与木瓜相关的收入至少超过2万元。现在再看那片木瓜林,这个六口之家满眼欢喜,过去地里杂草丛生,现在刨的光溜溜。刘太文时常感慨:“木瓜树是真正变成‘摇钱树’喽!”

村上与刘太文一样受益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6户,其中贫困户70户,发展木瓜900亩。2016至2018年发放工资40.2万元,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

现在,全县共发展木瓜14万亩,发展木瓜加工企业6家,木瓜果脯、木瓜酒、木瓜醋等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多个发达城市。木瓜也从一棵普通的树苗,成长为白河县“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和“一县一业”特色产业。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一棵成熟丰产的木瓜树需要相当长的培育期,但白河县何以如此迅速做出气候?早在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退耕还林工程时,该县就着眼长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县大面积布局木瓜苗木。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全县将木瓜产业与扶贫紧密结合,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木瓜产业逐渐做出了大文章,在涵养生态的同时,带贫益贫的效用也全面释放。

白河县林业部门深知,林业产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稳脱贫不返贫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林业部门不遗余力发展林业产业,除了木瓜外,茶叶与油用牡丹也成功跻身全县“八大产业”行列。目前已累计发展各类经果林61.21万亩,其中茶叶7.2万亩、核桃13.88万亩;培育省、市、县各类林业园区2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个,成立林业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55个、家庭农场2家;各类林业产业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1217户3586人,实现户均增收4270元。

林下经济也由此兴起。目前发展林下魔芋1.2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林下养鸡、猪、梅花鹿、孔雀等100万余头(只、羽),实现了人均3亩经济林果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县林地面积达138.7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64%,2018年林业总产值达14.55亿元。

一个贫困户的多重保障: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

在白河县中厂镇顺利村,生态护林员王官林一个月有22天都在巡山。2300多亩的公益林,巡护里程30公里,走完全程紧赶慢赶也需要1天时间。护林员工资一年5000元,工资虽不高,但王官林干的比谁都认真。

王官林一家7口人,2016年以前日子还过得去。上头二老年迈,三个孩子在上学,经济负担虽然不小,但夫妻俩脑子灵活,也肯出气力,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014年,王官林在河南学了养蜂技术,回乡和妻子一门心思搞养蜂产业。头两年主要打基础,投入(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要把扶贫对象当作亲人一样对待 访白河县政协主席吴德莲

白河县政协主席吴德莲□来昌荣雷文姣“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白河县将这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县政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充...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