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黄姜
张昌勇
黄姜又名穿地龙,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根屈曲盘旋,去皮呈火红色,故当地人称它为“火龙根”。它也是一味中药,在民间小偏方中被广泛使用。
据药书描述,黄姜味苦,能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主治痈节、阑尾炎、软组织损伤等,将黄姜捣碎可治疗多种炎症。此外,黄姜与苍术、黄柏配伍内服,可治疗风湿病、关节炎、腰腿痛等。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都相信“小偏方,治大病”的说法。黄姜自然就被人们用来清热解毒。假如有人咽喉疼痛、口鼻干燥或是身长痈节,就会进山挖些黄姜煮来吃,以祛除病痛。
黄姜一般多生长在荆棘丛中或低矮的灌木林里,这些地方便于它缠绕攀爬。细细的藤蔓,三角状心形的叶子,紫色或淡黄色的花荚,我们称之为“铃儿” (触碰到或风吹动会发出“沙沙”的响声),都极具辨识度。只要发现就可按图索骥,顺藤找姜,少则尺把远,多则一两米远,就能挖到黄姜。尤其在枯叶堆积的窝地或是被人烧荒烧过的地方,黄姜更是生长得枝繁叶茂。挖出来的黄姜格外粗壮,几乎没有根须,有时一窝可挖一两斤。
从记事起我们就开始挖黄姜,并且挖黄姜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少年——它是我们的“钱袋子”,帮我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进山挖黄姜充满了刺激和挑战。稍不留意就被刺扎,手脚脸上被划出一道道血痕,有时还摔得遍体鳞伤……尽管如此,我们都无所畏惧,也要把篮子装满才肯回家。
家里的粮食紧缺时,父母还煮黄姜当饭吃。当然,吃多了便会拉肚子。经济紧张的时候,我们把挖回来的黄姜去掉根须,洗净泥土,再把它切成片,晒干,积攒到八斤十斤后再拿去卖给供销社,换取些许零花钱,用来买本子和铅笔,甚至还要通过卖黄姜来积攒学费,买过年穿的新衣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渐变好,也就不再上山挖黄姜了。但黄姜种植却成为一种产业兴盛起来。因为黄姜富含皂素和纤维素,是提取皂素的主要原料,具有较高的药用和化工价值,是生产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3大类292种药物的主要原料,被誉为“激素之母”。全世界皂素年需求约5000吨,国内需求约1200吨,需求量巨大,市场广阔。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白河县把黄姜种植作为农村经济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号召全县农户大规模种植黄姜。借助“行政推动、效益拉动、典型带动”等手段,全县黄姜种植达十几万亩,年产黄姜10万吨。黄姜种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为了引导黄姜产业持续发展,助推农户脱贫致富,政府还招商引资,兴办起几家加工黄姜的皂素厂,其中“陕西永春”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加工黄姜,生产皂素,而且所属的“碳基营养肥研发中心”能变废为宝,让加工黄姜皂素产生的废水和废渣,在这里经过一番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成了庄稼和树木的肥料,做到了人与自然最美的循环、最真诚的交往。
新闻推荐
通讯员马运溧梁晗每天一大早,陈能娥把儿子李柱汉送到学校后,就奔向她上班的地方——位于白河县城关镇阳光小区的益诚服饰社...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