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里村:背着对讲机种红薯

经济特刊 2017-07-10 12:40 大字

记者 璩勇 孙妙鸿 通讯员 汪银春

从小在山里长大,谁没有种过几亩红薯?

背着对讲机种红薯的,我第一回看见。

这是在白河县的麻虎镇十里村,3个年轻人背着对讲机、开着皮卡,为一位叫黄江波的年轻老板种红薯。

好多人问,不就是种几亩红薯,至于这么显摆嘛?

黄江波用事实来答复我们。

每亩地增产1500斤

他要把红薯做成产业

看得重,舍得本儿。

第一,这不是过去的种红薯。目的不同。过去种红薯,人吃点、猪吃点,再自己压点粉条,还不敢压太多。土法生产,地道是地道,不好销售。因此,过去种红薯是迫不得已小打小闹;现在是生产原料保证供给,容不得闪失。

第二,种植的方法不一样、产量不一样。过去一亩地2500斤产量就打住了,而这1100亩地是从河南请回的技术,亩产保底4000斤,每亩地增产1500斤。所以技术一定要规范。

第三,这1100亩红薯是引子、是示范,也是标本。是要为一个投资过千万的粉条加工生产线提供原料的。搞得好不好,涉及下一步大面积种植、涉及工厂原材料的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提前就要形成规范。

因此,黄江波与3个年轻人签合同,地我来流转,种子肥料我来提供,种植归你们。3个年轻人满共拿出17万5千元入股组建种植合作社,黄江波不仅免费给他们提供一个16万的皮卡当坐骑,还投入苕种4万斤、有机肥40吨,别的就不说了。

当然,即便这样重视,也不至于用到对讲机。

事实是,种植基地山大沟深,手机信号跟不上。几个年轻人要联系,还数对讲机好使唤。

除了通话问题,现在山上还缺水缺电。如果还有难题,那就是野猪猖獗,他们只能晚上放鞭炮驱逐,要是能够申请一支猎枪就好了。

还是在这块土地上种红薯,品种变了、方法变了,变的很多老庄稼人眼花缭乱。还是自己的地,先挣100块钱一亩的租赁费,还是自己种,却是按天拿60到80元不等的工资。对于3个年轻人来说,拿5万7万自己来当股东,过去想想都觉得是笑话,但是黄江波一是要他们参与进来,不要内心总觉得是给别人打工,心里不踏实;二来,黄江波的确想把种植基地就交给几个年轻人,他全心全意搞后面的加工和销售。

每天加工200吨红薯的生产线

生产不用添加剂的粉丝

说起销售,黄江波真是好多遗憾。前不久上海一个富硒食品展销会,多好机会,白河就是没有企业参加。黄江波去年自己拿土壤拿红薯去河南漯河找朋友鉴定,绝对富硒。

黄江波认为自己的优势还不仅仅是这些。你看现在的粉条粉丝,都使用有添加剂,那你有什么优势去竞争?今后不被淘汰就很幸运了。我为什么把原来这个加工厂的设备淘汰?为什么花1千万搞这个生产线?它完全通过物理方式达到要求,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河南郑州也有一家这样的企业,产品销路好得很,卡车一辆辆在那里排队等货。

为了新上这条生产线,黄江波也是拼了。大大小小好几台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工地上忙着赶工期。每天光油钱就是1万多。要不是自己长期做工程,设备都是自己的,一般人可能还吃不消。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并不等于还是过去传统技术。黄江波一家自己种菜吃,知道绿色食品的市场。种植红薯选用的是传统品种,采用的也是白河一家有机肥厂生产的有机肥,至于投产后,自然又走上循环利用的路子,红薯制粉的下脚料喂猪、猪粪制肥、有机肥肥地。

黄江波过去是搞工程的,现在又投资农产品种植加工,给人感觉很特别。

普通的红薯在他眼中跟朵花儿似的。“你看这红薯杆,加工出来好多人猜不出是啥东西,觉得比杏鲍菇还爽口!”“你看见这两边的红薯长得有什么不同?那片就是用的我的红薯种,叶子是不是要水灵得多?”

麻虎镇干部阮志算账,仅仅种植一项,一亩地比过去要增加收入1500元,面前有8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并开始获得实惠。

不过按照黄江波的算法,大的效益还在今后,一个是这条生产线的加工量每天200吨,现在这1100亩红薯面积显然太少,这带动的至少也得是一个镇的产业吧?

新闻推荐

安康市中医医院***出实招 开通全市首家村卫生室远程诊疗平台

近日,安康市中医医院深入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点——白河县卡子镇仓房村,开展健康扶贫义诊及捐赠活动,同时,连接开通了全市首家村卫生室远程诊疗平台并开展会诊。来自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消化内科、肿瘤...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