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与安槐有个约定

陕西日报 2017-06-09 07:32 大字
本报记者王永锋在安槐村采访。

王永锋

安槐村,坐落于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城关镇,是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虽属城关,但它似乎与“城”毫不相关,山路崎岖、信息闭塞,甚至还有种与世隔绝之感。一次驻村活动,让我与这个小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5月中旬,我被派往安槐驻村调研采访。当汽车一头扎进大山后便一路上坡,耳朵里听到的,只有汽车爬坡时猛烈的加油声。从县城行驶20多公里,到达安槐村。

层峦叠嶂的青山座座相连,形态各异的白云游动蓝天,各种美丽的鸟儿,也在大山里演奏起清脆而美妙的交响曲,像是在欢迎客人的到来。一到安槐,眼前的景象把所有的不安瞬间抛至九霄云外,我尽情享受着自然之美。刚一坐定,几个城里人模样的年轻人便走了进来,自报家门后得知,他们是市、县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今后的日子,我们将并肩作战。

到安槐村的头几天,总能见到一个身材高挑的农妇,从穿着看,她家条件并不是太差。听村支书郑家富讲,她叫刘家秋,是个勤劳、孝顺的农家妇女。丈夫和孩子均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她和老母亲两人。刘家秋的家,就在村支部下方不远处,与我们的饭堂隔路相望。因此,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要么小心翼翼地把母亲搀扶到门口的小凳上,自己在厨房忙活;要么在地里挥锄翻地、播种。中午,烈日当头,刘家秋下到地里,从一根满是树叶的树枝上摘下一片片绿叶,轻轻覆盖在种子上,鲜嫩的树叶遮住了炙热的阳光,保护着种子。5月的安槐,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地里活最多的时候。金灿灿的小麦陆续收割、绿油油的豌豆晒满院落、干透了的油菜也堆满路旁地角。动作快的村民已经播下玉米、红薯与甜秆,满心欢喜地等待下一季的收获。

安槐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面对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村支部的灯经常亮到深夜,为尽快摆脱贫困,镇、村还扶持贫困户发展汉江黑猪、中蜂养殖等新产业。蜿蜒的水泥路沿山而上,在建的项目快马加鞭,大山深处的安槐,在脱贫攻坚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这个天然大氧吧里,我养成饭后散步的好习惯,说是散步其实就是爬坡。初次爬坡,意外地发现,平时不怎么锻炼的我,两公里的爬坡路下来竟不急喘,这应该归功于大山里的高负氧离子和大口大口的新鲜空气。说来奇怪,面对大山如此寂静的夜,我并未过多地感到无聊与思乡。或许,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小山村。

山里人淳朴好客,不管遇到谁,都会笑脸相迎,热情地打个招呼。在村支书老郑再三邀请下,我来到他家做客。一进门,老郑便拉着我的手,带我参观他的房子、囤粮,当然还有两大缸自酿的“秆秆酒”。当晚,我们相谈甚欢,并约定好,只要我到白河,一定回安槐看看。

美丽的风景,勤劳的村民,淳朴的民风,以及村干部带领大家摆脱贫困的斗志,还有一帮为脱贫攻坚驻村奋战的好兄弟,都深深烙在我的心中。我突然发现,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小山村。

安槐,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作者系陕西日报农业部驻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安槐村记者)

新闻推荐

彰显新形象 用人文精神塑造独有气质

□记者唐冰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彰显新形象",省政协委员葛玮、李笑娟、张阳秋认为,只有坚持人文、社会、生态并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起社会良好风气,用人文...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