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农民”变身“农场主”
1月31日,正月初四。瑞雪纷纷扬扬,大地银装素裹。
“我得去看看牲口,这么冷的天,别给冻坏了。”刚吃罢饭,来不及收拾碗筷,徐次建便直奔河对岸的农场。
徐次建是白河县西营镇土泉村人,现在是兴旺家庭农场的主人,这个身份也是他在2016年最大的收获。2016年年初,他将河对岸20余亩闲散土地重新开垦出来,种上了10余亩莲藕。4月份又养了500只蛋鸡,栽种了1亩多天麻。10月,他又建起了牛棚和养猪场,养了20头黄牛、12头猪。总投资30余万,几乎花掉了他半辈子的积蓄。
通往农场的路积雪很厚,踩着咯吱作响。“这座桥是镇政府支持建设的,现在进出方便多了。”徐次建难掩喜悦,指着脚下这条通往农场的要道说。去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园区200余米的路面、1000多平方米的圈舍等,都是政府帮扶建设的。“县上、镇上领导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指导,村上干部常年帮忙出对策,解决问题。”
“这里边温度还好,应该冻不坏。”推开牛棚大门,徐次建将一捆饲料投向牛槽。从里面出来,他又看了看厂棚里的猪和鸡。“鸡每天能产蛋200只,目前已经卖了6万多元。母猪主要用来产崽卖,预计能收入4万多,牛下半年出栏能卖4万块,莲藕、天麻全部出售后,很快就能回本了。”他抖了抖身上的积雪说。
白河县是三苦精神的发源地,自然条件恶劣远近闻名。在西营镇,外出务工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些年随着经济下滑,乡亲们都感慨钱越来越不好挣了,许多人甚至连打工都没了去处。像徐次建这样重新回归田园,花力气在田地上做文章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到大规模、集中集约经营,徐次建的经营思路之变就是农业现代化之变。他这一变,让自己鼓起了腰包,也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去年有30多个村民在这务工,工资支出8万多元。”
虽然收获不小,但是困难也并非没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和资金,各种饲料一个月要6000多块,电力、水、路灯还没到位。鸡蛋卖出去了一些,但是鸡卖不动。”
雪越下越大,远处又传来了炮竹声,徐次建搓了搓双手,关上圈门。回去的路上,他有些担忧,“将来猪、牛出栏了,莲藕、天麻成熟后,市场也是个问题。”
虽然有些困难,但今年他还想“再种10亩莲藕,养上1000只鸡,带动更多人就业。”回到家,坐在温暖的炉子旁,徐次建盘算:“先把规模做上去,市场上再想办法,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 肖兵
新闻推荐
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引领学校发展。近期,该局按“五抓”促推新学期教育工作提质量。一是抓班子,带队伍,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班子要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不断加强教育...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