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色旗帜引领脱贫攻坚 ——中厂镇顺利村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侧记

安康日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摘要]——中厂镇顺利村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侧记

通讯员张林冲李清泉

今年岁的陈德贵,是白河县中厂镇顺利村四组人,老实巴交的他之前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这辈子的3个梦想在短短几个月间成了现实:儿子工作解决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戴了大半辈子的“穷帽子”终于摘了。

陈德贵是中厂镇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贫穷,一直是刻在他心里的记忆,抹不掉,挥不去。近年来,中厂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把脱贫攻坚作为非常之事、采取非常之策,积极探索“党建+”脱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红色旗帜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全力助推越来越多的陈德贵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为决胜美丽幸福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发挥村“三委”班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是中厂镇基层党建扶贫的核心思路。在这一思路导引下,一大批农村党员和致富能手,走上村领导班子,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陈世健能搬出穷了一辈子的山沟沟,得益于白河县针对特困群众的住房安置政策。和陈新兵的自建小楼不一样,陈世健家搬进的是一套平方米的安置房。但是,这套房子他自己没花一分钱。

“老陈的妻子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妻子他只能在周边打短工。要是跟风买房、盖房,背的债就能压垮这个家。”村党支部书记陈新江介绍说,经过村民评议、村委会审查、公示后,陈世健作为顺利村第一批特困安置对象搬进了功能齐全的新家。

陈世健搬进了新家,帮扶干部没有就此撒手不管。陈世健有木匠手艺,陈新江帮他在附近找了一份木匠活,既能挣钱养家,还能照顾妻子。去年,帮扶干部还带他去参加了土蜂养殖培训,发展土蜂养殖箱,仅蜂蜜一项收入就达多元。

“‘挪穷窝\’才能‘进富窝\’”。中厂镇始终将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避免农村复制农村的有效手段来抓。针对贫困群众户情实际,精准识别、因户施策,以最大的决心和魄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截至目前,顺利村已有户贫困户搬进了集镇、社区和公路沿线,告别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场 “挪穷窝”“拔穷根”的脱贫行动,让顺利村人民搬出了贫困,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的“软肋”,培育富民产业,就是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中厂镇顺利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因户选产业、因村定项目,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业为辅、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列出产业“菜单”,由群众决定扶贫产业项目。

“因户选产业、因村定项目,我们把菜盘子端出来,让群众自己选。”中厂镇镇长余兴海对产业扶贫颇有一番思考。如何选准既符合贫困户自身实际又合胃口的产业?中厂镇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的“菜单式”产业脱贫模式,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合作社为龙头配好“菜单子”,让群众有“菜”可点,切实让合“胃口”的产业帮助他们拔掉 “穷根子”,走上致富路。

“现在收入多了,住得敞亮了,人也自信了。”王官富仍沉浸在乔迁新居的喜悦中:“过去我们地里种什么是领导说了算,今年种核桃、明年种黄姜,走了好多弯路。现在由我们自己做主,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今年岁的王官富,正顺应着乡亲们口里的“三十六、发一路”的美好愿景,快步奔上了脱贫致富路。回首以前,王官富脸上的笑容一敛:全家5口人居住在离公路五六里的山上,夫妻俩奔命式的耕种着几亩山地,却年年逃不脱入不敷出的尴尬。

王官富时常望着门前的大山兴叹,只会种地的他,每年大量的时间花在弯弯绕绕的盘山小道上,贫困出不去,富裕进不来。去年,村里成立了黄洋芋合作社,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王官富种了4亩地的黄洋芋,仅此一项收入多元。

今年初,王官富一家搬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在山下买了一栋新居,除去搬迁补助,自己基本上不出钱。头脑灵活的他和妻子一起盘下了一个小卖部,随着上游红石河旅游的兴起,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了。王官富介绍说,他一家的变化得益于“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政策,镇村按照贫困户的实际精准制定帮扶措施,让干部帮扶有抓手,贫困户脱贫有底气。如今,合作社已吸纳贫困户户,发展黄洋芋余亩,户均增收元。

同时,为了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户农产品收益,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 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互助合作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付诸实践。

新闻推荐

大旱是大考

“我那4分水田,常年种莲菜年收入8000多元,今年特大干旱面损失惨重,现在抓紧抗旱浇水,保住莲藕不烂,还能保住1000多斤莲藕收成,还能换回4000元经济收入!”村民余林志拿着水管一边朝田里灌水,一边说。全民...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