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再造“新白河” ——全市“两镇”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摘要]——全市“两镇”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记者 于延琴 通讯员 张鹏 袁晓强
白河县城关街区因“像大树一样有着不断向上延展的姿态”被誉为“陕南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当地居民休闲的首选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姿态正是该县质量与速度并重,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 “工匠精神”创造的奇迹。
“文化旅游”铸造“街区灵魂”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白河城关街区的基本元素和核心价值,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恩赐。
白河县城关街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呈“T”字形,古称“长春溪”“长春涧”,后因当地居民沿一沟两岸搭建五座小桥得名桥儿沟。这里曾是白河县的经济贸易中心和汉江重要的交通枢纽,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荆襄,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白河县,即在古镇及(县衙)设内城一座,城墙高2.5丈,周长190余丈;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抵境,知县严一青忧虑“城依山麓,形同釜底,若被贼匪占据,甚为可虞”,遂修外城墙2100余丈,内、外两道城墙相拥,民间有“双城”之称。
街区现遗存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寺院、古驿站、古书院438间,建筑面积17593平方米,有青石古街巷近20条及魁星楼、长春寺、北城门、保善堂、温泉古井等。其中,宋代建筑2处,明代建筑5处,清代建筑17处,省保单位1处,县文保单位5处。
随着近现代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行政中心向现城区迁移,曾经辉煌过的桥儿沟街区渐失往日繁华,大量明清古建筑及重点文物遭破坏,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滞后,城市面貌改变乏力。街区居民戏称,“桥儿沟街区是白河的‘包袱\’,属于被遗忘的角落”。
桥儿沟何去何从?党的十八大开出了“药方”——“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这坚定了白河城关街区发展“文化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自2013年全省启动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以来,白河城关街区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释放了发展活力,带动了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地旅游新地标,累计接待游客 22.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5 亿元,初步带动人口聚集6000人以上,文化旅游单项促进当地群众年增收3800元以上。
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又激发了桥儿沟发展文化旅游的热情。古城墙、古温泉、古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余味更浓,“城门、老屋、砖桥”古朴厚重,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人家”让这座山城小镇更加雅致清幽。(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传伟)2月11日,白河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召开,对20名优秀政协委员、8件优秀提案、6个提案承办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八届二次会议以来,白河县政协委员以“学习贯彻十八大、同心协...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