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世纪大移民,惠及两百余万群众 ——陕西省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回眸(上篇)

陕西日报 2014-12-25 19:16 大字

图为勉县黄龙新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本报记者 乔佳妮

4年前,为了让陕南240万群众远离危险,搬出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点,陕西拉开了世纪移民大搬迁的帷幕……

4年后,一组组数字,兑现着省委、省政府对三秦百姓的庄严承诺:移民搬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安置群众26万余户90余万人,14万户47万余人迁入新居。实践证明,世纪大移民,不仅是让群众彻底远离危险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陕南三市城镇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效途径。

解危困,大移民,规模史无前例

陕南地区的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群众住房大都依山傍水,每到雨季,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资料显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个县(区),有21个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数百万人生活在距离公路5公里外的山区,每年因地质灾害导致死亡的数字在30人左右。加之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虽然以往各级政府大力抗洪救灾,但总是简单地“复制着农村”,或在原址上建房,或另寻山地重建,致使群众和新建房屋仍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长此以往,陕南地区陷入到了一个“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怪圈。

2010年7月,陕南再次遭遇50年一遇洪灾,仅安康市就致69人死亡、119人失踪。面对严重灾情,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提出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0年12月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计划用10年时间,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思路,实施陕南群众60万户240万人搬迁安置工程。

大决策,大手笔,大胆略——这是一项世纪大移民、大搬迁工程,在陕西省史无前例。

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声,省委、省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理念,顶住压力,于2011年5月6日,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挂牌,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工程启动,重点工程集中开工。6月9日,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正式运行。

破瓶颈,克难题,拿下“拦路虎”

实施世纪大移民、大搬迁工程,自然要涉及资金和土地问题。

根据规划,陕南移民搬迁共需投入1100亿元,其中建房资金688亿元。而陕南地区28个县区,就有21个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农民收入不高,地方政府和群众筹资压力较大。

为此,陕西成立了由省财政和省有色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贷款筹集60亿元。同时,按照人均25平方米标准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陕西省加大资金筹措拨付力度,集中安置户每户补助4.5万元,分散安置户每户补助3万元,特困户和危困户每户增加补助1万元,4层以上楼房化安置户每户增加补助5000元。同时,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小配套”每户补助2万元。

相关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移民搬迁的积极性。据统计,4年来,陕南移民搬迁包括群众自筹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等共投入469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26亿元,市县配套41亿元。

资金有了着落,建房用地问题也很突出。陕南移民搬迁240万人,超过三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需要约上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然而,陕南“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地资源稀少。加上近年来发展产业占用了相当多的建设用地,移民用地选址愈加困难。

为克服这一难题,陕西省在安置点选址上,提出合理利用工矿废弃地和缓坡山地,积极借助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减少分散和独户安置,还把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率80%,作为一项硬指标贯穿移民搬迁始终。选址坚持“三靠近”,即将安置点向城镇、产业园区、中心村靠近,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占用。

各地也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办法,有的对国有闲置用地进行盘活,有的对低效利用的旧村庄进行拆迁改造……更为可喜的是,陕南移民搬迁还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其中,财政部拨付40亿元专款,国土部还破天荒出台支持政策,允许陕南三市将腾退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在市域内安排使用。据测算,如果按每年完成20%搬迁户宅基地腾退,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至少在3000亩,即便按照每亩10万元的价格,筹集资金就可达3个多亿。

 搬下山,进社区,好日子在后头

世纪大移民,最大的“痛”还在于故土难离。为了实现百姓快乐搬迁,陕西省从一开始就深刻认识到,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给农民搬个“家”、挪个“窝”,进行简单的农村复制,而是让群众既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并实现“能致富”。一句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是陕南移民搬迁的核心。

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市把产业配套、搬迁户就业等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纷纷把移民搬迁安置点靠近园区、靠近集镇,同时加大水、电、气、暖、讯、路公共设施配套,让百姓充分享受“城里人”待遇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和“能致富”目标。

白河县仓上镇裴家社区移民许立成,一家4口原来住在山上几间土坯房,靠七八亩山地生活,不仅日子过得艰辛,且一到汛期就担惊受怕。自从移民搬迁到社区后,许立成每天就到社区旁的现代农业园区“上班”,每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媳妇则在园区里做饭,一年下来全家少说也能收入5万多元。“比起在山上,真是两重天!”许立成说,只要肯出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各地还纷纷为搬迁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移民进企业务工,进园区务农,扶持移民户发展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

从今年起,陕西省还建立了陕南移民搬迁产业扶持基金,用于扶持搬迁群众发展规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绿色产业。今后将按照确定的陕南发展循环经济定位,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设施农业、循环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根据搬迁家庭状况及就业、创业能力,因户确定扶持办法,确保每户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目前,世纪大移民正在有序健康推进,成效显著,农民搬迁意愿强烈。据省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群众对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表示满意。90余万已搬出大山的群众,犹如一粒粒新的种子,在新的环境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李亚镜头的多情表白

魅力田园绿染江山喜迎新年牧羊曲图/李亚文/本报记者武盾日前,本报刊发的安康“水环境保护”专题,摄影作品均出自李亚。实际上,在陕西水土保持领域无论是省、市对外宣传或摄影展览,李亚极具专业的“精...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