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委员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最近,阿坝州政协委员、小金县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华普正忙于在各乡收购牦牛。
两年前,徐华普和小金县不少农牧民签订协议,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牦牛。夏季牧草丰盛鲜嫩,牦牛吃得膘肥体壮,正是出栏好时节。仅8月13日一天,徐华普就在崇德乡牧场收购了98头牦牛。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徐华普再忙也不忘履职。收购牦牛的同时,他也在收集农牧民的意见建议,为参加下一次州政协全会作准备。“养牦牛仍然是阿坝州大多数农牧民主要的增收渠道,如何实现既让农牧民增收,又让草地生态得到保护,需要我们长期关注和努力。”徐华普说。
小金县地处高半山区,属于半农半牧区。“由于适合在当地种植的玉米、土豆、胡豆等传统农作物不赚钱,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养牦牛。”出生在新桥乡水坪村的徐华普从小就跟着父母养牦牛,初中毕业后便以养牦牛为业。一路走来,他和牦牛打交道的时间已近30年。
徐华普养牦牛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也被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养殖怪圈所困扰。不过,他没有像父辈们一样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尝试新的养殖方式。
“冬天没有草,把牦牛圈养起来怎么样?”
“吃什么?”“玉米、胡豆。”
在和老一辈养牛人的讨论中,徐华普慢慢地把圈养牦牛的想法付诸实践。
2007年,在县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徐华普和几名村民合伙,在交通便利的龙王村建起了他的第一个养殖场。然而,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牦牛养殖得并不顺利,不是病死就是饿死。“有一次,我们从青海买回20多头牦牛,养到最后只剩下5头活的。”据徐华普估算,5年下来他亏损了100多万元。
即便如此,徐华普也没有打退堂鼓。通过不断总结,他试着在草料中加入牦牛在野外草场中常能吃到的中草药。尝到野外牧草的味道后,牦牛胃口大开,病也渐渐少了。
随着难题一个个被攻破,徐华普等人又成立了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努力,养殖场终于转亏为盈。圈养牦牛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合作社还从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了更多技术支持。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牦牛圈养技术越发成熟。牦牛养殖专家将这种方式总结为农牧区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小金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牧区天然草原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约200公斤的牦牛,转移到小金农区进行100天左右的饲养(10天驱虫健胃,90天过渡养殖),体重增加约80公斤再出栏销售。
“4218”小金模式在阿坝州得到快速推广。如今,徐华普也成为茂县、九寨沟县等阿坝州7个县42个牦牛养殖场的圈养技术指导员。
看到圈养牦牛有奔头,已经从水坪村迁出的村民纷纷“回乡”养殖牦牛。目前,这样的“返乡”村民已有20多户。
支柱产业壮大后,当地贫困户更是直接从中受益——除了可以在养殖场务工,还可以代牧、代养。徐华普告诉记者,“一头牦牛代养100天,贫困户能净赚600元左右”。
徐华普还进一步向记者介绍道:“村民也可以将自家的牦牛寄养在合作社的养殖场。经过标准化养殖的牦牛,每头可多卖近400元。”
“圈养牦牛对饲草的大量需求,也为村民提供了增收机会。2018年,仅收购牧草这一项,就让新桥乡25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新桥乡党委书记张继刚告诉记者,圈养牦牛不仅是一项“短、平、快”的脱贫产业,也为玫瑰产业、中草药产业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有机肥,促进了全乡产业优化提升。去年,新桥乡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乡产业收入超过400万元。
在乡党委的引导下,乡上的牦牛养殖产业链不断延长。县政协委员、水坪村村委会主任冯大荣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除了养殖牦牛外,还建立了屠宰场、冷链厂、加工厂。他说:“今后,我们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省去村民卖牛的麻烦。加工牛肉,不仅可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还能提高养牛效益。”
□杜江南 本报记者 刘奕锋
新闻推荐
范茂兴很看重村医这份职业为让村民重视健康苦口婆心不放弃家庭与生活报记者白华宇今年48岁的范茂兴,已经在阿坝州...
小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小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