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切片 感受脱贫新路径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阿坝州辖下的13个县(市)都是省委确定的深度贫困县。面临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众发展意识不够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阿坝如何对症下药,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
通过三个切片,记者走进阿坝州脱贫攻坚一线,去感受阿坝脱贫增收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
■川报记者 徐中成
切片一
小花椒“长”成脱贫大产业
10月20日,小金县窝底乡栽种的花椒树铺满山坡。窝底乡党委副书记杨学品介绍,窝底乡地处偏远,群众经济收入不高,但有种花椒的传统。于是,结合群众发展意愿,把花椒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依托14.9万株花椒,全乡去年产值超千万元。
“我们这里的花椒主要是大红袍、汉源椒品种,色、香、味俱全。”窝底乡春卡村种植大户杨奉全说,他家有盛果期花椒树800余株,今年产量能达到500多公斤,一公斤100多元,仅花椒一项就有5万多元收入。
据介绍,今年窝底乡花椒产量有100多吨。为提高知名度,拓宽鲜销渠道,窝底乡还专门注册了窝底红花椒品牌,建成一个新鲜花椒冻库、干果类特色包装点一个。
除了卖花椒,今年,窝底乡还尝试采取分散种植、集中销售的模式,在成都村建了一个花椒育苗示范点,育有花椒幼苗100万株,通过外销幼苗进行创收,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20%分配给贫困户,50%用于村民分红,其余则作为花椒接续发展的资金。目前,该示范点已出售花椒幼苗8000余株,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1.9万元。
切片二
富村带穷村结对谋脱贫
10月23日上午,53岁的阿冬正在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一处草场放牧。阿冬一家8人,是草原乡草原村的贫困户,却在200公里外的牧场村放牧。为什么会这样?
草原村村支部书记娄巴告诉记者,阿冬家没草场、没养牦牛,增收很困难,牧场村就免费给她家提供了一块放牧草场,让她养牦牛逐步实现增收脱贫。“今年养了9头牦牛,光卖酸奶就挣了2000多元钱。”阿冬说。
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松潘探索推行以富村带穷村等为载体的“乡村扶贫协作”机制,引导国道213沿线经济较为发达的川主寺镇、山巴乡等乡镇与贫困的毛儿盖片区、热务片区结成友好共建乡镇,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牧场村就与草原村结成了帮扶对子,牧场村每年为草原村14户牧民无偿提供放牧草场,建立儿童教育发展基金2万元。两村每季度还召开两次经验交流会,就发展思路、种养技术和取得成效进行深入定期交流。
松潘县委组织部党建办主任刘源介绍,目前松潘已引导全县55个相对富裕村与55个贫困村结对子,围绕畜牧养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帮助贫困村确定55个具有“造血功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项目。“‘乡村扶贫协作\’正以‘穿针引线\’方式发挥出独特效果,很大程度上缓解区域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刘源表示。
切片三
脱贫从红白喜事“瘦身”开始
每桌酒席只有14个菜,一桌200多元钱,还没有车队接亲、巡游——这是汶川县雁门乡过街楼村村民曹红武近段时间参加的村里一桩喜事。
以前,村民在红白喜事上爱相互攀比。“红白喜事要持续三天,一般至少都要摆个五六十桌,每桌二三十个菜,吃都吃不完。彩礼钱也从几十元钱涨到几百、上千元了。”过街楼村村支部书记唐端富告诉记者,遇上红白喜事多的年头,一家人要送出彩礼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因婚致贫、因婚欠贷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汶川以规范红白喜事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四风”行动。在每个村,重点将移风易俗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办标准,为红白喜事“瘦身”,帮助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
以过街楼村为例。过街楼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会长的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操办红白喜事的具体标准为:举办红事每桌10人,菜原则上不超过10个盘、4个碗;举办白事,丧期提倡2天,禁止沿街抛撒纸钱。
半月前,唐端富给儿子办婚礼,带头按这个约定,不到大酒店,就在自家院坝办。“这样既不浪费,也喜庆热闹。节约出来的精力、财力更多用于发展生产,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唐端富说。
新闻推荐
作者简历:阿郎,藏族,四川,小金县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民族文学》、《西藏文学》、《四川文学》、《散文》、《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
小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小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