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成就了牦牛圈养的传奇 记小金县新桥乡“牦牛标准化养殖”探索实践人徐华普

阿坝日报 2017-09-19 09:54 大字

■记者裴烈学夏姆

9月12日,当记者在小金县新桥乡见到徐华普时,脑子里还有很深的疑问,这个仅初中文化的小伙子,创造了牦牛标准化养殖的“小金模式”?但是,省、州主要领导的批示,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权威部门的检验报告,有关部门的材料等就摆在我们面前,事实就是他在承受了5年的失败后,与其他人一道,颠覆了传统的放牧养殖模式,实现了牦牛圈养的梦想。

颠覆传统放牛娃十年磨一剑

徐华普出生在半农半牧区的小金县新桥乡水坪村,从小跟随舅舅冯大荣放牧,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开始了他的放牧生活。与其他牧民一样,徐华普也钻进了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能不能对牦牛实行圈养?一年四季都可卖肉?能不能用玉米、豌豆、胡豆、小麦杆作饲料,解决草料不足?”徐华普和冯大荣有了改变传统养殖牦牛的想法。

没有过多的论证,说干就干。2007年7月,在该县农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交通便利的龙王村二组建起了第一个养殖场,把40头牦牛弄进了圈舍。

但牦牛却不买圈养的账,病死饿死不计其数,有一次,他们从青海买回20多头牦牛,养到最后只剩下5头活牛。

失败了一次,再来第二次。第二次失败了,又来第三次……整整5年,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其间,徐华普陆续把家里的48头牦牛和5头犏牛卖了,冯大荣把家里100头牦牛也卖了,全部投到了试验牦牛圈养这个项目上,仅徐华普投入就达120万元,这对一个家底并不殷实的农民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

5年的经济亏损以及失败的痛苦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2009年,冯大荣外出包工去了。剩下徐华普一人苦苦支撑着他们的“牛圈”。

在徐华普最困难的2009年,他的父母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来到养殖场给儿子帮忙至今,老人家虽然心痛家产亏尽,但仍到处借钱继续支持、鼓励儿子,他们相信儿子一定会成功的。父母的无私支持,给了徐华普坚持下去的强大信心。

打破桎梏“4218”模式诞生

无数次探索的失败,徐华普没有打退堂鼓,通过总结经验,他们试着在草料中加入牦牛平时在野外草场吃下的中草药。果然,这个药方还真开对了,牦牛尝到了放牧时的味道,打开了胃口,慢慢开始咀嚼着饲草,这让他们看到了曙光。徐华普、冯大荣在县农牧局畜牧工作站站长朱友军等人支持下,对牦牛采取了由中草药开始的一系列渐进式的诱导采食驯化,牦牛不进食的难题终于破解。5年的坚守,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2012年,徐华普和冯大荣成立的华荣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努力,终于止亏持平。随后专合社利润逐年增加。2014年,徐华普和冯大荣分家成立了华兴牦牛养殖专合社,养殖规模达到260头,2016年利润已达80余万元。

小金县圈养牦牛成功的事在业内传开,省、州、县关注支持纷至沓来,2014年,专合社与西南民族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学校以技术为主给予专合社大力支持。同时,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牦牛圈养技术逐步成熟,被专家学者们命名为农牧区牦牛全年均衡出栏的“4218”小金模式,即:将牧区天然草原放牧生长到4岁左后、体重达200公斤左右的牦牛,转移到小金农区进行100天左右饲养(10天驱虫健胃,90天过渡养殖),体重增加80公斤左右出栏销售。

徐华普标准化圈养牦牛成功,其贡献是什么呢?长期支持徐华普他们一路走来的小金县畜牧站站长朱友军是这样评判的:一是一年四季都可出栏,解决了秋季集中屠宰,贩子压价,牧民吃亏的问题;二是玉米杆等入草为饲,解决了草场载畜过量,畜草严重匮乏的问题。同时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西南民族大学提供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舍饲牦牛肌肉中氨基酸总量达到79.48%。

模式探索成功后,省农工委组织农业等部门有关专家,对阿坝州牦牛标准化养殖试点情况作了实地跟踪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以解决“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为目标的牦牛标准化养殖,有效破解了牦牛无法圈养和出栏率低的难题,对于改革游牧方式,涵养草原,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意义重大而深远。省委主要领导作出了希望“继续探索实践,取得更大成效”的批示。州委主要领导也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方案并推广。10年的坚守探索,徐华普的付出得到了肯定。

成就梦想带领乡亲摆脱贫困

采访中,新桥乡党委书记张继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0天圈养,牦牛长80公斤肉,每头牦牛在饲养销售环节纯利润能达到600元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收入很多,比如饲草,就可把玉米杆等变废为宝,每亩可增加400元收入,在传统生产收入基础上翻了一番,同时收割田边地角的杂草,可以卖给专合社,每斤两角,这项收入也相当可观。同时,当地老百姓可到养牛基地喂牛,可到畜草基地种草,可为专合社代养寄养,足不出村就能挣钱。

张继刚说,通过测算,仅卖草、打工这两项,每头牦牛,至少可以为老百姓带来1260元收入,如以现在已有的760头养殖规模,一年出栏四轮,可卖3040头,卖草打工收入就可达383.04万元。目前,新桥乡把牦牛标准化养殖定为主导产业来抓,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收效显著。今年3月,在州县大力支持下,以徐华普为主导,整合全乡7个村的资源,成立了小金县新桥农牧业发展公司,饲养规模500头,已饲养出栏163头,同时已建饲草种植基地两个。在产业发展布局中,将冯大荣的专合社转型成为屠宰加工销售公司,目前正在安装设备,申报QS认证,可于今年10底投入试运行,实现养殖、屠宰、销售产业链,这将极大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康。

对于牦牛标准化养殖的推进问题,徐华普说:“乡上已把牦牛圈养作为主导产业,除小金县部分乡外,州内其他县也有人络绎不绝来参观学习,我也走出去办培训班,让更多的农牧民了解、学习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

牦牛标准化养殖工作取得了成功,但徐华普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说,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当前重要的事有两件:一是在已取得四川地方养殖标准的基础上,积极配合西南民大,尽快把国家的“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申报下来;二是尽快在新桥乡每一个村都建一个饲草基地和一个规模为500头的养殖场,这两个项目建成后,每一个村仅饲草和劳务收入可达1764万元,纯利润可达840万元,在这个产业的带动下,乡亲们一定能摆脱贫困,实现致富奔康。

新闻推荐

椒香四溢椒农乐了

■史雨刘益婷记者夏姆“差不多8月下旬我们就开始摘花椒,现在就剩这几株了,去年摘了200多斤,卖成50元一斤,今年的产量要少些,因为年初的时候在乡上和村上的帮助下,我们把老化了的花椒都进行了重新种植,明...

小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小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