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金非遗记:马尔锅庄、抚边藏戏、布札戏及德尔蹦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1-11 00:00 大字

□张智强/文喻林斌/图

翻过梦笔山即进入小金县境内,进入高原后一直被压抑的视野逐渐疏阔。小金县地处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虽以高山峡谷为主,但亦有大片平缓坡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使这里物产丰富,动物植物种类众多,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小金有嘉绒绣编、马尔锅庄、川西藏族山歌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十多个。县上这次特别为我们推荐了马尔锅庄、德尔蹦、布扎戏、格萨尔王藏戏等非遗项目。采访虽然行色匆匆,但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及非遗的独特魅力。

宅垄乡马尔锅庄

接连几天的大雨,到小金时又在下雨。县里的老张和老俞都说,稀客。一阵寒暄后,老张介绍说,近年来小金县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倾力保护嘉绒藏族濒临遗失和退化边缘的民俗文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嘉绒绣编、马尔锅庄、川西藏族山歌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十多个。年,以华丽的服饰、优雅的舞姿、厚重的文化而著称的马尔锅庄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他们特别为我们推荐了马尔锅庄、德尔蹦、布扎戏、格萨尔王藏戏等项目,并积极联系安排采访,全力配合我们。

川西高原的清晨天亮得早。在县城街边一家喧嚷的小食店,我们几个人喝了豆浆吃了油条,便急着驱车来到宅垄乡。宅垄乡位于小金县城西公里的小金川南岸,海拔-米以上,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故民风淳朴,村民尤擅歌舞,因此马尔锅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在藏区锅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马尔村现有户人,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闲暇,特别是在节假日,村民们就会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唱上一曲,翩翩起舞。在马尔村跳锅庄便是一种隆重的聚会。

今年岁的牛富强(藏名德尔热目)是宅垄乡过去的老书记,也是马尔锅庄的传承人之一。身着传统服装的他目光锐利,有一张清癯刚毅的脸。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马尔锅庄的保护和传承,如今虽已很少登台表演,但依然是马尔锅庄的灵魂人物。

牛富强说,马尔锅庄历史悠久。相传一千多年前,嘉绒藏区的大活佛格冬降妖成功,举行庆祝活动,后来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穿上盛装,举杯欢庆,跳上一曲粗犷豪放的大锅庄的传统。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有“跳舞”之意。锅庄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大锅庄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表演,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的表演过程非常庄重复杂,分为入场仪式、开坛仪式和锅庄表演三部分,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小锅庄则比较活泼和随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2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带有民间自发性,能充分体现马尔人的真实感情。其歌词也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为主。

在与牛书记漫谈的过程中,身着表演服装的男女演员陆续来到现场。马尔锅庄表演服饰独特,非常讲究,人们通常头戴松皮帽、金丝毡帽、狐皮帽,男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衣着华丽、首饰昂贵,身穿水獭或虎豹皮镶边的氆氇装,腰间披着挂花腰带,佩戴镶嵌有珊瑚或玛瑙的藏刀,有的刀鞘是用银皮打上精致的图案制成,有的用藏语叫作“古子”(现在已非常稀少)的皮制成,同时刀上面还配有牙骨筷子一双(一般为象牙),筷子是过去出门用于防人下毒用的。脚穿藏式马靴,让人们不敢小觑。

妇女佩戴更为华美,女人多搭头帕,根据年龄不同搭头帕的宽度也有所不同,头帕上由妇女们自己绣上各种彩色图案,有吉祥图、花草、动物等。用长发辫和成串的珊瑚盘扎头帕,一般在头帕的左侧佩戴各种形状的银盘,也有夏季时盘扎红头绳或青丝绳,耳垂挂松耳石或珊瑚嵌的金银耳环。

作为表演者的妇女们,颈项上一般要挂名贵的九眼珠、珊瑚珠项链,胸前佩着银嘎乌(装有佛经、佛像的匣子);肩上则披上花纹镶边的披肩,披肩正中绣吉祥图,一般为同一颜色,只是花纹不同,颜色鲜艳,同身上的穿戴和披挂协调;腰系一条以银元或银花镶嵌而成的银带,下悬錾花银包、银链,也有的围自己编织的各式花腰带,腰带根据所用彩线的多少不同而称为“股”,如股、股、股、股以此类推,上面可以绣的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文字等上百种图案。

马尔锅庄的另一位传承人余开新今年岁,平时在外经商,但凡有重大活动几乎都会放下生意赶回参演。今天他也是急急地从外面赶回来,一下车就忙着换服装,准备表演。他自幼就跳锅庄,和牛富强书记一样是马尔锅庄的传承人;陆续来到现场的本乡演员们还带来了各式独特的乐器,如海螺、莽筒、撒拉子、鼓、钹等,在正式的表演场合中,乐舞的结合更能展现马尔锅庄的魅力。

准备妥当,十余位男女舞者现场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小锅庄。在马尔村的山与水之间,小锅庄确实是舞者个性、力量和美丽的完美结合,老余的舞步欢快有力,即使从专业角度看,他的步伐也是标准的;他们的表演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婉转缠绵,时而又放声高歌,彰显出了马尔人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曲下来,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陪同的老张说,我们的马尔锅庄其实不亚于金川的马奈锅庄,主要还是在推广上缺乏一些力度。现在,为保护和传承马尔锅庄文化,让锅庄文化后继有人,已有多名年轻的传承人正在努力学习,争取申报为传承人,把马尔锅庄的传承工作做得更好。

抚边乡大坪村格萨尔王藏戏

抚边乡大坪村是小金县唯一一个安多藏族的聚集居住区,全村有多人口。大坪村位于小金县抚边乡美诺沟高山上,雪山、草甸、湿地、湖泊众多,是小金县有名的天然牧场之一。地处高原深处的大坪村不但有绝美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还有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藏戏的传承。

格萨尔王是安多藏族史诗般的英雄,他世纪初诞生于康区德格阿须草原,成长于安多果洛玛玉,岁时赛马登位成为岭国之王。在吐蕃王朝衰败分裂时期格萨尔王扬善抑恶,征服了众多邻国和部落,并为民众带来和平和幸福,深受人们的爱戴。藏族同胞满怀着对格萨尔王的热爱,千百年来不断地吟唱着对他的崇敬和赞美。无论是学者还是民间艺人,他们或用笔墨、或口头吟唱,把格萨尔王的传记汇成了一部饮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联合国曾评选格萨尔史诗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英雄史诗,得到了“当今世界惟一活着的最长的史诗”和“东方《伊利亚特》”的最高褒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格萨尔王藏戏即来源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区人民抒发对格萨尔王的无比热爱和赞颂的一种方式。格萨尔王藏戏的发源地是佐钦寺。把这闻名世界的史诗变成眼所能见的藏戏金刚舞,其开创者是第五世佐钦法王土登·曲吉多吉。现存于佐钦寺的多具神态各异的面具,是第五世佐钦法王根据《格萨尔王传》中的人物描述以及法王自己的清静显现和高超智慧而制作。从那时起到现在,西藏其他各寺庙、各地方的格萨尔王藏戏面具造型都是以佐钦寺的面具作为参照制作的。

抚边乡大坪村的村支书扎西介绍说:“大坪村《格萨尔王藏戏》是藏区整个《格萨尔王藏戏》的一部分,因此无需再申报低级别的非遗。每年藏历十月初一是大坪村表演《格萨尔王藏戏》的固定日子,该戏以格萨尔王为主题,分为将士出征、赛马登位、格萨尔王地狱救阿达拉姆以及修建桑耶寺四个章节,表演为时两天,僧人念经七天以后开始表演。”

汗牛乡大洼村布扎戏

汗牛乡位于小金县西南端,地处两州三县交界的腹心地带,东接雅安宝兴,南连甘孜康定,西邻本县的窝底乡,北枕美沃乡。由于海拔较高,交通条件有限,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几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但也正是因为这相对封闭的条件,给汗牛乡的歌舞及文化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完整地保存了嘉绒藏族最优秀的传统戏曲——布扎戏。

布扎戏是小金县汗牛乡大哇村特有的一种集神话故事、藏戏表演、吟颂传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剧目。布札戏起源于西藏地区,后流传到小金县,在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中,在大哇村大哇寺里,长期以来,苯教和格鲁教和谐共处,使得跳布扎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努力组织和村民们的极力配合下,布扎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保护,并成为阿坝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整个汗牛乡的文化增添了光彩。

布扎戏目前有两位传人,张华明(藏名勇忠丹 )和包生(藏名包尔登泽郎),包生现在是大哇村大哇寺的寺管会副主任,主要分管乐器。张华明则是大洼村村支部书记,分管传承。张华明介绍说,布扎戏是藏传佛教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时跳的“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布扎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根据藏族文献记载,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降服恶鬼在所行礼仪中创设了一种舞蹈,这种仪式活动后来逐渐形成了整套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大型宗教仪式舞蹈——羌姆。

“布扎”一词最早可以考证的年代在明朝,是汉译词。布扎戏大约需—人表演。人员主演分为乐曲演奏人员和表演人员两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以莽筒、钹、铙、海螺、撒拉子为主要乐器。表演人员以小孩、中青年、僧人、长者各数名按不同场次入场表演。

布扎戏现在的演出活动较多,每年的固定表演时间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哇寺庙举行“祈愿大法会”、五月初五端午节、四姑娘山民间传统朝山会等。张华明介绍:大洼村布扎戏戏班目前有-名成员,为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班骨干成员经常到乡中心小学去教授学生学跳布扎戏。大洼村布扎戏在年成功申报了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金县乡财政对非遗的传承投入逐年增加,年投入2万元将大洼布扎戏推广到了全县舞台。

木坡乡德尔蹦

嘉绒藏族能征善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有应征参与平定的准格尔之战、鸦片战争时抗击英军等;廓尔克之战时,中国派遣了嘉绒军团出征江孜堡。在将士们出征之时,当地都会举行为勇士们祈祷胜利、祈求平安并祝福吉祥的祭祀性歌舞活动。这一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在嘉绒藏区统称为“出征舞”或“铠甲舞”,但在各地称谓并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称为“镰铳嘎”,在小金县木坡乡则叫“德尔蹦”。

当我们驱车来到木坡乡时,岁高龄的德尔蹦传承人之一杨忠贵很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杨忠贵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德尔蹦,曾参加阿坝州组织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嘉绒出征舞》的拍摄。老杨说:在小金县各地都有这类舞蹈,统称为“出征舞”,主要在小金县的木坡、结斯、汗牛、美兴等乡镇传承。虽然各地群众所跳的舞蹈名称不同,但渊源是一样的。由于受嘉绒藏兵外出征战等历史事件影响,舞者的服饰、道具、动作明显有当年藏兵赴西藏、浙江征战的印记,最后才呈现为今天这种文化形态。

年,廓尔咯侵犯西藏,清政府命四川总督鄂辉和大将陈德领兵四千进军西藏,同时又从小金等地抽调五千名嘉绒藏兵出征。年8月,出征的嘉绒藏兵在打箭炉集结完毕后,乡亲们为这些勇士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跳起了德尔蹦,为他们向神灵祈祷,祝愿他们获胜立功、平安归来。率领嘉绒藏兵的是墨尔多将军,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很快将入侵者打败,并赶出了国境。后来墨尔多将军回到故乡嘉绒,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嘉绒藏兵英勇善战的威名从此也传扬天下。年,鸦片战争爆发,嘉绒藏兵人再次奉命出征抗击英军,此次远征宁波的将士虽英勇奋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由于间谍的出卖和指挥的失误,名藏族勇士大都战死疆场。这是德尔蹦作为征战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蕴所在。

德尔蹦在嘉绒十八土司的时候已经形成,它既是一种吉祥的舞蹈,也是土司们操练藏兵的一种方法。土司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都要念经祈福,而藏兵则跳德尔蹦操练。德尔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柯比蹦,即出场式,向上司和观众致意问候;第二部分:咱纳蹦,烧烟向神灵祈祷,得到神灵的保佑,平安、进财提升运气;第三部分:长纳蹦,驱邪除魔、清除瘟;第四部分:严冲嘎,把妖魔清除后,凯旋归来,乡亲们迎接归来的勇士,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酒,然后手牵着手,跳起欢快的“严冲嘎”。

在杨忠贵老人的记忆中,他曾在8、9岁时看到当地群众在古守备衙门里跳过这种舞蹈。改革开放后,德尔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和保护,并迅速成为当地传统的文化符号。目前已经成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走访行色匆匆,无法描绘出小金县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貌。即使这样,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这里众多民间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希望它们能不断被保护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退休教师遗落四千元 三轮师傅苦等失主来失主:这样拾金不昧的行为,要赠送哈达以表达感谢

失主:这样拾金不昧的行为,要赠送哈达以表达感谢王老师对拾金不昧的陈师傅表示感谢。拾金不昧的陈师傅。拾到一个装有4000元的钱包,你会怎么做?成都蹬三轮车的陈师傅选择归还,最终收获了一位热情的“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