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军夹金山是一座雪山夹金山是一座丰碑年历史在
■李世军
夹金山是一座雪山。夹金山是一座丰碑。
1935年6月12日,历史在这里重重地涂抹了一笔。千百年来,只有猎人和马帮零星人群翻越的山脊书写着规劝和警醒:“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这群多数是南方人的青年男女,疲惫而精神抖擞。他们没有见过雪,更没有见过雪的山。他们兴奋地准备绑腿布,一切能遮风避雪的工具,甚至酒、辣椒和拄路棍。他们就这样出发了。
白茫茫的,从山脚到山顶,风裹袭六角形的雪花恣意游荡于这些衣着单衫的胸膛。白色,冰雪的白色,座座雪峰从山顶到山脚,铺天盖地,充斥眼球和脑海。白,主宰着世界。不,不,只有那面红旗,鲜艳得给惨白的世界涂抹了一丝亮光,她更加鲜红、飘逸,又充满坚定、执著。路向前延伸着……
山间,风雪如围堵的战壕般冰冷,
冰雹如追兵的枪弹般密集。
倒下去了,这些突破湘江,突破乌江,飞越泸定桥的勇士。
倒下去了,这些穿行井冈山,穿行乌蒙山,踏破娄山关的勇士。
1935年6月的夹金山,多年后我的朋友,本土籍诗人坤军的诗句作了心疼的描述:“高寒让年轻战士最后的呼吸/沉默为内心的振臂高呼/用鲜血和生命成长成的雕塑/在钢枪沸腾的枝头洇成羊角花/欲滴的鲜红……”。
6月14日清晨,一个伟岸的身躯背靠夹金山,面临沃日河,驻足良久后回眸来路夹金山。
昨天那座小桥的握手和拥抱余温尤存
昨晚达维喇嘛寺联欢的歌声余音在耳。鲜红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呼唤,更像是催促,他以手加额眺望远处,丛山中雾霭虽未散去,但一抹霞光仍喷薄而出,他收回目光,翻身上马,挥鞭北去……
多年后,伟人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为这段经历作了注释。
多年后,这面鲜艳的旗帜与另一面同颜色、同内涵的旗帜凝固成火焰,驻足在高原县城的北岸,向东西南北的游人诉说着1935年6月这段会合,这段历史,这个夏天。
夹金有幸,小金有幸,
我们何其有幸,今天,我们在夹金山下工作、生活、恋爱、生息。1935并不遥远,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的行动,这片土地涵养和蕴育了长征精神,丰满并玉成了长征精神,在小城的天空挥之不去,在高原的土地勃发生机。
《夹金山》是一个摇篮。
1985年9月的一天,在小金县城破旧的文化馆,“首次文学讲习会”正在进行,《新草地》主编蒋永志,编辑阿来等人到小金讲授文学创作,一如这个多彩的季节,50余名热血青年观看《当代文艺信息讲座》,第一次听到了舒婷、北岛、朦胧诗。几天后,文化馆一张旧桌子旁或站或坐的几个二十多岁青年正热切争论着一个能负载他们的憧憬、思想、情感和业余时光的载体。
“就叫《夹金山》”,一个青年大声喊了出来,是呀,夹金山能负载高远的理想和坚韧的精神。几个青年轻声朗颂起“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于是,一阵忙碌,产生了小金县文学协会筹备组。1986年元旦出创刊号、季刊,70K的铜版纸,黄色的封面、铅印,成了小金文学青年的爱人、朋友、伙伴,心灵的驿站和灵魂的栖息地,荒芜的青春得到些许的慰藉。工作之余,创作、组稿、印制、发行。小金成为阿坝州少数几个拥有文学期刊的县。
九月,由于均为业余兼职,加之后来场地收回为咖啡店。《夹金山》没有越过漫漫冬季,三期后停刊,无疾而终,多年不能释怀,留给文学青年永远的痛。
2013年3月《夹金山》复刊,由县委宣传部主管,文体广新局、文联主办,专人负责的内部文化交流刊物,拥有专门办公地点及经费。稿件来自全国,佳作无数,彩印无须赘述。满心欢喜,心怀祝愿,《夹金山》重生了,适逢三周年之际,友人嘱我写篇东西,叙述《夹金山》的这段历史,遵命而作。
新闻推荐
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22年来,封山育林已成为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的共识,写进了村
■记者秦远俊夏姆“守着这么大一片林山,变不成现钱的话有啥子用?”“只要有山、有树,就有丰富的资源,就能够挖掘出里面的财富!”时光回溯,1994年,在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这个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小村发生...
小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小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