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华珍要做本土服饰品牌

四川日报 2016-06-17 23:36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梦琳 郝飞

6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文殊坊的“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见到了馆长杨华珍。今年60多岁的杨华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成员。

近几年,她不仅将藏羌织绣产品推广到了国内外,还与植村秀、欧莱雅等国内外多个知名品牌合作,但在她看来,那样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打工者”的身份,藏羌织绣未来发展必须要做出本土自有品牌。

将老祖宗手艺活变为谋生技艺

杨华珍出生在阿坝州小金县,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外婆和母亲学刺绣,心灵手巧的她,在10多岁的时候,就已精通基本的针法,还会进行一些创作。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杨华珍开始利用自己的刺绣手艺,带领当地妇女自力更生。

作为传统,当地不少年长的妇女都多多少少掌握了织绣工艺,但几乎没有转化为商品,同时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2008年8月,她注册了“藏羌织绣协会”,对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培训,除了直接售卖一些织绣产品外,也对外接单。但创业开始并不顺利,由于没有名气,几乎接不到单子,发不出工资还差点解散。2009年杨华珍心一横,带着10多个人来到成都闯荡,大家挤租在一间小屋子。

坚持就有了转机,到成都后几个月,他们接到了第一个来自国外一家企业的几十万元的大单子,救活了公司,也帮助她打出了名气。

如今,她已培训了1000多名当地农村妇女,还有不少是打工返乡年轻妇女,通过计件方式给她们发放工资,帮助她们将这项传统生活手艺变成谋生技艺。杨华珍告诉记者,藏羌织绣入门虽易、做好却难,针法精密、色彩艳丽、技法灵活多样,但要求十分精细,刺绣过程必须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刺好每一针每一线。

做自有品牌让非遗更快融入现代生活

为了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近几年,杨华珍和植村秀等大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将她的刺绣纹样印在限量款卸妆油瓶上。

此外,她还吸纳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为徒弟,让年轻人学习传统藏羌织绣工艺创作,也融入年轻人带来的时尚潮流元素。

今年初,她到香港参加国际授权展,外地文化企业的运作模式让她深受触动。“文化企业要大胆走出去谈合作,不要怕吃亏,要深挖自己的本土文化、民族特色,静下心来做自己的品牌,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也才能让非遗更快融入现代生活。”杨华珍说。

此前,国内一档十分火爆的选秀类节目,找到杨华珍,请她在选手服饰上缝制一些藏羌元素的布贴,还带动一些明星来找她进行专门服装定制。这也让杨华珍萌发了打造本土自有服饰品牌的想法:“以藏羌刺绣元素为特色,制作本土时装品牌。”

小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小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