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司令”带动邻里同致富——小金县养殖业发展走笔
■李庆峰记者袁娜颜天杰
在小金县新桥乡,提起徐华普,可谓是家喻户晓。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坚持,成立了华兴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养殖牦牛突破700头。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新桥乡华兴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这位致富能手进行了采访。
错落有致的牛舍,标准的消毒通道,清洁的牛场,这是专合社给记者的印象。走进养殖场,我们看见这个被乡亲们誉为“牛司令”,年仅30岁的徐华普正在给牦牛喂草、饮水,忙得不亦乐乎。
摸爬滚打,功夫不负有心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早辍学的徐华普在家务农放牛。但是,自徐华普懂事后,他就开始思索怎样找一份工作,既能赚钱养家,又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看到新桥乡具有发展养殖业的自然优势资源后,徐华普决定圈养牦牛。可是,要说圈养牦牛,对于白手起家的徐华普来说困难重重。刚开始,徐华普参照养黄牛的方法喂养,可是牦牛就是不吃,后来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未能找到饲喂牦牛的方法。
在徐华普一筹莫展之时,他找到县畜牧站站长朱友军。为破解圈养牦牛之谜,徐华普和朱友军反复琢磨,查找相关资料,最终他们发现牦牛与其他牲畜不同,徐华普说:“牦牛的消化过程首先将原料咀嚼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反刍。”
从那时开始,他们便开始尝试从改变牦牛的味觉引导牦牛进食,多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在草料里放入羌活、龙胆草等中草药后,牦牛对草味的辨识度有所降低,开始慢慢进食。通过对600余头牦牛综合饲养测定后表明,牦牛圈养关键技术终于成功突破。
现在,有了良好的管理技术、饲喂方法和针对性的疫病防治,使他们养的牛发病率极低,长得又肥又壮。过去每头牦牛都要5到6年的时间才能出栏,如今通过解决牦牛舍饲的适应期转变,饲料饲养配置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成功解决了牦牛因冬季营养不足造成“掉膘“问题,缩短了牦牛出栏周期。
徐华普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村民们喜爱与赞赏。他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胆识,走出了一条养殖致富的路子,创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架起了一座帮助村民共同致富的桥梁。
传授“牛经”,带动群众同致富
技术的成功突破,徐华普的养殖事业如日中天,现每年可出栏400余头肉牛,销往成都、雅安、贵阳等地,供不应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日子渐渐火红起来的时候,许华普夫妻俩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他们夫妻雇了当地村民当帮手,免费为村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如今,新桥乡4户村民先后加入合作社,跟着他共尝养殖牦牛带来的甜头。
在走访中,养殖户社员李贵强告诉记者,之前因为没有经验,大家犹豫彷徨。徐华普看到了大家的困惑后,就积极给大家讲养牛的前景,并毫无保留地给大家提供帮助。李贵强说:“现在我也掌握了技术,去年养了20头牦牛,赚了13000元。”
据了解,小金县的养殖业在像徐华普一样的养殖户的示范带动下,如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如今小金全县圈养牦牛户已发展到24户,共出栏肉牛1400头,实现经济收益80万余元。通过校地合作,小金县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同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科研成果示范基地。为继续壮大产业,该县拟通过5年时间发展牦牛育肥饲养户400户,户均养殖牦牛35头,年出栏育肥牦牛上万头,预计增加养殖户经济收入逾千万元,同时,带动加工企业发展产业链、精深加工肉制品,实现内销与外调相融互动。
“非常感谢县上畜牧部门这么多年对我的帮助,才有今天的成绩。”当问及将来打算时,徐华普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不管以后有多艰难,我会继续努力扩大专合社的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新闻推荐
■吴阳春张津菁近期全国迎来极寒天气,各地普遍降温,小金县公安局四姑娘山交警中队的民警仍坚守在工作岗位,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上,查客车超员、货车超载、登记特种车辆、处理交通事故、紧急救助受...
小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小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