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催化剂”跨越发展别开生面
在“输血”+“造血”帮扶机制助力下,四川省藏区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
□本报记者 安微
“打算把风貌改造结合藏区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当地生态文化进行,但现在面临一些群众工作问题,能不能请你们出出主意?”当眉山援藏工作组第五次来到小金县美兴镇三关桥村,就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调研时,村支书钟顺华像老熟人般“求助”道。援藏干部沿村道步行近10公里,逐户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并承诺限期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4月,四川省正式启动实施省内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建立以成都市等省内7个较发达市为重点支援市,对口支援藏区20个困难县的“7+20”结对帮扶机制,各支援方按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以现金方式给予支援,把援藏干部人才选派与资金投放、项目建设、产业推进、民生改善等结合起来,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稳步推进。
为跨越发展注入“催化剂”
初冬刚至,甘孜州丹巴县11.34公里长的甲居藏寨旅游公路正在进行路面水稳层的铺设。“农历年底前应该可以完工,这不仅将解决村里群众出行问题,还将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现场指挥、四川华建路桥项目总工阳庭忠说。不远处,甲居藏寨景区入口,投资近1000万元的游客中心(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设。
作为这两项工程的支援方,成都市成华区自2012年5月起,用8000万元的援建资金撬动了20亿元的社会资金参与丹巴县旅游开发。
这只是对口援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省以旅游优先统筹民族地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做好特色农牧业发展。在推进藏区跨越发展中,投入一道“催化剂”。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等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牧产品加工、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先后实施了阿坝县麦昆乡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得荣县酿酒葡萄基地、白玉中藏药业基地等一批援建示范项目。
抓住了民族地区最需要发展什么,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GDP459.7亿元,同比增长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92元,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51.1亿元。
用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民力
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要用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民力。各支援市从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和扶贫解困等方面入手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解决了当地最基本最紧要的民生问题。
洛绒泽仁是理塘县文体局的职工,生活在县城的他却还要每天到固定取水点提水,县城4万居民每年因为饮用不卫生的水而生病的也不在少数。“首先要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乐山市投资1.48亿元开展城区饮水工程改造,为理塘县城区居民提供洁净的入户自来水。
在智力援藏中,援藏干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藏区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队伍,并积极协调资源为藏区干部、人才、学生组织大规模教育培训。达州市邀请教育专家赴茂县“问诊把脉”,选派9名高中骨干教师赴茂县中学开展为期三年的智力帮扶计划,并组建两个“达州教学班”;双流县委托西南民族大学为巴塘县开设了4期专题培训班,并分10期选派48名巴塘党政干部赴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
两年时间,各受援县选派30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到支援方培训学习,各支援方派出专家2138人次赴受援县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培训藏区技术人才32650人次,援藏干部传帮带藏区干部9945人。
声音
阿坝县农业局局长范文辉:援藏干部来后,提出搞蔬菜规模种植,并且用工业模式来搞农业生产,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从去年的情况看,阿坝的农业亩产值已猛增至每年7000多元。
新闻推荐
小金投入3亿元本报讯(记者松涛)“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不仅出门方便了,农产品也销得出去了。”12月3日,小金县抚边乡墨龙村村民柯安元一边将刚收的苹果装上车拉到县城去卖,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说起通村水...
小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小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