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载,52岁再上“疫”线:这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不上谁上? 记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李先华
指导诊疗(中为李先华)
李先华为患者调整呼吸机
从医30载,李先华无数次把危急重症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像永不停歇的陀螺,旋转只为与生命赛跑。
抗击“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H7N9禽流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作为全市呼吸与危重症专业的领头羊,李先华始终站在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前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先华再次挑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呼吸内科专业组组长的重担。
在抗“疫”一线,52岁的他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并火线入党。他说:“之前一直认为只要把专业搞好就能治病救人,但经历多次公共突发事件,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使命,以及共产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很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本报记者 张小丽 文/图
除夕夜披甲出战
他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
虽然参与应对过多次公共突发事件,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种全新病毒,李先华心里也没有底。
在所有传染病当中,呼吸道传染病是最容易广泛传播的。没有人不怕。
作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内江市呼吸病学专业领路人,李先华深知病毒的危险性,但也清楚肩上的责任。他毅然挑起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呼吸内科专业组组长的重担,“我们的主战场,我们不上,谁上?”
自1月17日市级专家组成立以来,李先华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和指导全市各定点医院会诊,防控督导、诊疗指导、医务人员培训、各级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专家组医疗救治工作会议等,高强度的工作和不断响起的电话成为日常。从1月20日接触首例疑似患者开始,李先华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最少时一天仅休息两三个小时。
1月24日,内江市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李先华带领专家组成员投入忙碌的救治中。而这一天,不只是除夕,还是李先华远在安岳的老父亲87岁生日。李先华“无故”缺席,让老人特别担心。虽然心存愧疚,李先华却直到全市确诊病例清零后,才抽空回家看望老人。
在李先华看来,疫情防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对这个病毒的未知,对疑似病例的判断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
2月8日,一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第4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报告摆在李先华和医疗组面前。按照国家当时诊疗方案规定,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考虑解除隔离,该病人4次核酸检测“阴性”,到底解不解除“警报”?
李先华盯着病人的三次肺部CT反复查看:双肺多发性病灶一次比一次明显增加,又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
“不能排除!”他执意“拦下”病人,要求再次进行核酸检测!2月10日凌晨2时,医院核酸检测结果出来:阳性!随后,市疾控中心复核:阳性!患者随即转入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消息传来,李先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截至4月底,李先华参与会诊病人200余例,在他的严格把关下,全市未发现一起漏诊事件,其被内江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通报表扬为“内江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优秀医务人员”。
战“疫”中,李先华目睹了各级党组织为抢救生命不惜代价,广大党员干部为防控疫情不避艰险,使他对党有了新的认识,萌生了入党的念头。
在战“疫”一线,李先华写下了入党申请书。3月3日,在市卫健委会议室里,李先华和另外8名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一起,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火线入党。
背着病人上医院
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事实上,如果没有疫情,日常工作中的李先华,每天也忙得像个陀螺。就在6月23日记者采访李先华当日,他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一直不停地接诊病人,中午只吃了一包泡面充饥。
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着全市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症的救护。科室平均每天接诊60至70人,其中危重病人占20%以上。作为科室负责人,时刻准备、随时待命,成为李先华的工作常态。
对待病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是他的原则。
2004年春节期间的一个下午,正在查房的李先华接到一名老病患家属的求助电话,这是一名经过李先华救治、死里逃生过三次的“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
时值深冬时节,住院床位“一床难求”,李先华建议患者尽快就近就医,又继续忙手头的工作。
当晚7点,下班后的李先华还是不放心,决定去病人家中看一看。
他赶到的时候,发现患者并没有就医,在家里已经口唇紫绀,有明显的痰鸣音,呼吸已经很微弱。考虑患者存在痰窒息,李先华不顾一切地背着患者冲下6楼上了出租车,直奔医院。在医院,李先华首先徒手按压呼吸球囊帮助患者恢复呼吸,直至患者口唇红润,但他清楚不将患者气管里的痰吸出来,患者随时可能再次窒息。十几分钟后,李先华决定用纤支镜为患者吸痰。纤支镜插入患者气管时的景象,至今让李先华心有余悸:“当时气管里面几乎全是痰,仅剩一丝缝隙通气,如果不及时就医,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抢救病人,李先华常常不惜代价,再苦再累都没有怨言。
2007年,为抢救一名肺脓肿、气道内大量脓痰的患者,李先华跪在病床头为患者用支气管镜吸痰近两个小时。
2019年6月,他带领呼吸介入团队顺利完成内江市首例气管硅酮支架置入术,成功救治一例气管切开术后气管重度狭窄致呼吸困难、排痰困难、肺部感染患者。而手术要用的硬质支气管镜,其实是他四处求援借来的,只为患者能通畅地呼吸一口气……
与疾病赛跑的路上,李先华用速度与激情,创造了太多生命的奇迹。
三十载孜孜以求
他带出全市首个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专科
从医三十载,李先华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也从来没有放弃科研之路。因为他坚信,只有医学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
最初,在医院经费不足、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利用科室仅有的一台老旧支气管镜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前沿新技术项目和开拓性临床研究。
2017年3月,李先华在川南地区率先开展“经支气管镜置入单向活瓣肺减容术”,为晚期慢阻肺重度肺功能减损患者带来了希望。该患者术后1年,6分钟步行试验由180米升至530米,并立项四川省卫计委重大临床疾病研究课题。同年7月,科室引进开展“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肺穿刺活检术”,实现了性价比极高的精准诊疗。
2018年11月,李先华开展了四川省首例“使用陶瓷膜室间隔封堵器行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在省内地市级医院树立起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大旗,迈出了川南呼吸介入治疗坚实的一步。
用临床科研支撑诊疗技术,以“妙手”支撑医者“仁心”。
近年来,李先华主持了多项国际、国内科研项目,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分段联合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研究”获内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医学科技三等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先后在省内外多家医院推广。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成功创建为全市第一个省级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四川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完成PCCM规范化建设,在2018年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科技影响力评价综合排名全省第9名,位列全省地市州级医院首位。
星光不负赶路人。
近年来,李先华先后入选四川省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为内江市呼吸病学专业领路人。
如今,胸前戴着鲜红的党徽,李先华继续坚守在临床一线,以责任与担当,践行医生和党员的双重初心与使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谭波)6月9日,由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弘明烛师心,传...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