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云“游”文化场馆宅家也享品质“大餐” 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云”端绽放
本报讯(记者李春梅)“我和老伴每天都要点开市图书馆的‘超星阅读战疫’栏,了解最新的抗疫信息和知识。我俩还参加了图书馆推出的‘防疫知识竞答’,在网上读书也成为我们老年生活的一部分。”60多岁的孙阿姨笑着说起她的网上阅读经历。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迅速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组织市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中心、5·12纪念馆等文化单位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产品,持续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阅读、有声听书、在线讲座、宅家看展览、非遗课堂等安全便捷的在线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满足求知需求。
自1月24日以来,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每天提供线上阅读资源、防疫资讯、在线答疑等线上服务,包含在线阅读、有声听书、在线讲座、防疫知识、通知公告、资源推广等。截至3月24日,共计推送图文信息145条,网上答疑读者400余人次。3月18日起,市图书馆开始有序恢复开放,但该馆微信公众号继续提供线上服务不打烊,在各项服务工作陆续恢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好阅读服务的基础保障,满足读者基本阅读需求,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暖。
线上云课堂丰富多彩。为拓展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市文化馆将线下工作转为线上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面向全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数字文化馆服务,“我要学习”吟诵少儿公益云课堂是市文化馆携手省市优质师资力量为市民打造的免费公益直播课程。从2月10日开课后,300多名小朋友在四川省吟诵学会9位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线上直播学习吟诵,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我要学习”系列云课堂第二期书法云课堂及舞蹈、画画、戏剧等课堂也陆续上线。此外,同步开通了“文化大家讲”线上课堂、网上艺术直播室、抗疫特刊、文艺慕课等形式多样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了400余门艺术慕课和899位老师2万余节公益云课堂内容。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疫情期间陆续推出“非遗课堂”系列教程,将三台剪纸、羌族草编、绵阳拼布、绵州吟诵等14项非遗技艺录成视频在市非遗中心公众号上推出,让市民跟着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各类非遗技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深化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丰富群众居家生活。近期,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联合北川药王谷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走进药王谷”非遗展示、展销、互动体验活动。
为保证“线下闭馆,线上服务不减”,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直创新线上服务,依托联通5G直播、钉钉直播、喜马拉雅、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同时直播,共开辟了“宅家看展览”、宅家抓学习和“宅家听展览”系列六大类活动,参观人数是以往同期传统看展数量的10倍。直播过程中,各个平台的网友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相关问题,频繁参与互动。“疫情催生了我们线上服务,在线传播很受欢迎,目前我们将线上直播常态化更新,更好为公众服务。”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展馆服务将与时代同步发展。
新闻推荐
■伍排勇记者杨骁“2月至6月,公司用电量约1300万度。按照疫情期间电价优惠政策,大概能享受140万元电价优惠。”阿坝州汶川...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