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 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乡村振兴梦

眉山日报 2020-04-15 06:04 大字

乡村产业美景图。张文胜正在采摘家中的晚熟柑橘。红丰村柑橘产业基地。红丰村村民正在对采摘的晚熟柑橘进行装框。

——“夺取双胜利 基层看发展”系列报道②

49岁的他,一身西服、一双皮鞋,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和城里人并无异样。然而,他是一位地道的农民。黝黑的脸庞、密集的皱纹以及布满老茧的双手,是多年逐梦打拼留给他的印记。

他叫张文胜,东坡区多悦镇红丰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前,他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本事后,能带领家乡村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红丰村实现人人有“红”利,家家产业“丰”,户户庭院“美”的目标。3月下旬,本报赴东坡区采访报道组,走进红丰村,追寻张文胜的圆梦轨迹。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建材需求量大。在外务工的张文胜敏锐捕捉到商机,返乡在村里办起门窗厂,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3年,他当选为红丰村村主任,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号召村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2014年,红丰村成为东坡区首个柑橘覆盖率达100%的村。2015年,他成为红丰村党支部书记。

将政策化为行动

用特色产业闯出脱贫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眉山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迅速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措施,如同一阵春风,刮进了东坡区红丰村。

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张文胜格外振奋。他认为,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东坡区乡村振兴试点村,红丰村开始以美丽乡村为“落脚点”,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此,该村以“镇党政支持、村两委主导、合作社运作、种植户参与”为原则,积极引导农户抱团发展,实现柑橘品质化、规模经营化,力求达到提质增效抗风险的目标。

面对全村柑橘品种单一,无法以优质水果对接客户的现状,张文胜带领村两委干部,走出去调查柑橘市场,走回来召集村民开会、商议,最终确定引进春见、爱媛38号等优质品种。

一场大刀阔斧的品改行动,在红丰村全力推进。村民渐渐尝到甜头。

69岁村民王朝清,栽种了10亩爱媛,去年卖了3万斤,收入11万元。他自豪地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品改后,他和老伴管理家里的柑橘也不费力,而且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预计今年丰产后能摘4万多斤。

不只是王朝清,在红丰村,家家户户有柑橘产业,少的有4亩,多的有40亩。目前,该村柑橘种植面积已达5268亩。

“去年,产量最多的一家卖了50万元。全村仅柑橘一项的人均收入就有3.2万元。”张文胜底气十足地说,产业发展好了,全村33户1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都全部脱贫,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一超六有”的标准。

以合作激发活力

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产业只是基础。村里要更好发展,还要把焦点聚集在壮大集体经济上。张文胜说,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村上有7亩集体土地,租给了业主,每年租金收入仅1600元。如果收回来集体管理,肯定不止这个收入。”2018年初,张文胜和村两委干部决定,把出租的集体土地全部收回来。

他们又向上争取到1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土地一收回,就投入12万元扶持金,栽上430株耙耙柑,建成了红丰村集体经济果园。

退休老支书代德清、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建英,都是集体经济果园的“固定工”。他们尽心尽力管理,对果园充满了期待:“明年开始试挂果,后年就能丰产,管理得好,丰产后预计产量能达到4万多斤。”

发展集体果园只是一方面,若能把村里2012年建成的红月果业专业合作社用好、用活,岂不能更好地壮大集体经济?

张文胜的想法,得到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支持。2019年,红丰村通过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和会员入股的方式,为红月合作社注入153万元发展资金,经营化肥、农药等农资,激活了合作社的发展动力。去年底,合作社收益达到17万元,不仅让135户会员享受到了农资优惠、消费积分和股金分红的“红”利,还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村民吴学华是受益者之一。他家里有7亩柑橘,加入合作社后,统一采购化肥、农药,每年每亩果园能节约1000元的成本,7亩就能节约7000元。同时,他还能免费享受技术培训和年终分红,收益不可细算。

用绿色引领未来

以“三大革命”实现乡村之美

集体经济发展了,红丰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居环境打造上。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三大革命”快速推进,村里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净、整洁。

香味扑鼻的橘花、色彩明快的墙面画、四季盛开的花卉,红丰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去年,东坡区第一季度乡村振兴现场会在这里召开;眉山市乡村振兴现场会,红丰村也被选为参观点,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每当夜幕降临,放下农具的红丰人,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文化广场,跳起欢乐的坝坝舞。村民龚群芳告诉记者,经济条件好了,村上每年都要举办乡村春晚。

每月15日是村上的党群活动日。龚群芳说,人多的时候,有160多人自觉参加。3月15日,村里刚搞了一场美化、净化家园的活动。大家三三两两,准时拿着工具来到文化院坝,修剪花草、打扫卫生,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乡村振兴的“红丰”梦,在村民的欢声笑语中照进现实。目前,红丰村道路硬化率达99.6%;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0.4万元,增长率为14%;太阳能路灯全覆盖4.6公里环形路;全村互联网、天然气、自来水实现全覆盖……

站在一大片柑橘树前,张文胜心里在谋划着未来:要修建一条从红丰村到简蒲高速出口的道路;要对王先俊家外到插旗山水库现有的800米道路进行拓宽,形成一条1600米的采摘休闲步行观光道;要改造一座特色风貌小镇,对红丰辖区安装100个成品花池,进行美化、绿化;要尽快启动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要硬化红丰村1-7组生产道路20690米,整治沟渠679米,整治山坪塘5口,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生活在城里的红丰人,向村里递交宅基地重建申请书。他们说,还是老家好,干净、整洁、漂亮,空气好。镇上又开了几家超市,群众生活更方便,回来住,方便又舒服。

拿着一张张宅基地重建申请书,张文胜和村民说笑着走出办公室,走进如画的村子里。村口那幅“红果醉秋色 丰收满田间”的水墨画,正微笑着向他们招手。

□本报赴东坡区采访报道组

新闻延伸

红丰村的可喜变化,只是东坡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东坡区始终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盯争创省级先进示范目标,构建了“十大行动、十大项目、十大园区、试点村建设”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加快推动“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乡村建设。

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三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机制,将区、镇、村三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到位。坚持每月一主题、每季赛成绩,深入镇村一线、解决具体问题。每月一主题,即在“六大行动”中选取一个主题,由区级分管领导带领22个试点村党支部书记,前往专项工作推进好的村现场交流学习。每季度赛成绩,召开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由区委书记牵头,带领全区乡镇党委书记、试点村党支部书记现场参观3个成效明显的试点村,并给予试点村和所在乡镇目标考核加分以示鼓励,推动各乡镇和试点村互比、互学、互促。

该区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选优配强工作专班,持续建强战斗堡垒,突出村民民主自治,着力产业攻坚,做大做强“3+2”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依托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工程”,聚力发展以“泡菜、生猪、晚熟柑桔”为优势,“鱼苗繁育、蜜蜂养殖”为特色的“3+2”现代农业产业。该区还通过“政府主导+村民主体”,成功发行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债13.6亿元,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东坡区尚义镇已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龚村、元宝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尚义镇、太和镇成功创建为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龚村等12个村创建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上,东坡区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成功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新闻推荐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境内。为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完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监测系统,促进大熊...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