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男孩杨涵: “感谢咸阳,我现在生活很好!”
本报记者 王高峰
【编者按】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区的很多孩子无法顺利上学,部分孩子来到咸阳各学校借读。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以及各学校,给了这些孩子很多关心和帮助。1个月之后,校舍修好了,他们也从咸阳回到了家乡继续读书。
一份牵挂,延绵十年。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本报回访并记录了曾在西藏民院附中借读过的学生杨涵现在的生活状况。
5月6日下午,四川旅游学院大三学生杨涵,看到2008年6月7日《咸阳日报》刊登着关于他的新闻时,格外亲切。
“离开咸阳后,我先后就读于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汶川县威州中学,高考后享受民族政策前往西昌学院预科部就读,目前在四川旅游学院读书。”杨涵介绍说。
汶川地震后,汶川县威州师范附小的学生杨涵,也面临着因校舍破裂无法继续念书的困扰。他独自乘飞机来到咸阳,投奔并无血缘关系的叔叔。
西藏民院附中小学六年级(1)班接收了杨涵,学校免费给杨涵提供了书本,并免除了所有费用。班主任老师李晓丽还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欢迎来自震区的新同学。
十年过去了,杨涵始终没有忘记咸阳人民及西藏民院附中师生对他的恩情,没有忘记他在咸阳借读的那一个月时间内,学校师生对他的帮助。
“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我,他们给我送文具,课后给我辅导功课,这些事情我一直铭记于心。那时候小学生之间手机并不普及,匆忙的遇见,再加上离开匆忙,都未来得及向老师和同学好好道别,始终让人难以释怀。”杨涵回忆道。
汶川地震之前,西藏民院教授周毓华前往四川省汶川县调查羌文化时,结识了杨涵的父亲。地震后,周毓华便打电话询问情况,建议让杨涵到咸阳读书。
杨涵的父母当时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也没有办法照顾他的生活,便欣然同意。“远走他乡成为了我逃脱地震的救命稻草。亲友帮助我来到了安全、温馨的咸阳,也是热心的咸阳人帮助我重返校园。地震对于12岁的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在咸阳生活期间,经常梦到地震,叔叔知道后,耐心地安慰我,并每晚陪我睡觉。”在离开咸阳后,杨涵及时将对叔叔的想念写进了日记。
“杨涵回去后一直和我保持联系,逢年过节,还会寄来贺卡或发送祝福短信。”周毓华说,在他心中,杨涵就是自己的“儿子”。
十年时间恍如一瞬,从12岁到22岁,杨涵成为了一名性格开朗、阳光活泼的大男人,尽管他的成长因那场灾难而比普通少年更成熟一些,但杨涵始终心怀感恩。他说:“毕竟经历过生死,感受过人间真情,心中的善念也越来越大,总愿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年,汶川县桃坪羌寨地动山摇,如今,一座全新的羌寨拔地而起,旅游业已成为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杨涵表示,学业完成后,将全力服务于当地旅游事业,让家乡的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B)⑦
新闻推荐
写给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女友: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
1亲爱的彤儿:天末凉风,蒹葭苍苍。自你离去,已有十年的时间了。我多少次地抬眼望着汶川方向的星空,又多少次在梦中听到你近乎绝望地呼救,醒来后泪眼滂沱,不知所措。我知道,关于你的...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