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之六 遭遇地震的母亲 她们过得还好吗
4月20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黄玉英、刘超和他们的小儿子牛牛在家里拍了一张全家福,后面的墙上贴着牛牛在学校得的奖状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10年前汶川地震中
一位妈妈手机中
留给年幼宝宝的短信
她的身体下面
被庇护的宝宝毫发未伤……
那个地动山摇的生死瞬间
很多很多这样平凡的母亲
用脆弱的身躯和博大的母爱
为儿女们留下生的希望
还有很多很多母亲
失去了挚爱的孩子
但她们用坚韧和勇敢
重新找回生活的新希望
今天是母亲节
让我们致敬无私的母爱
给母亲送上
最温暖最贴心的祝福——
妈妈,我爱您
2008年5月的那场灾难,给多少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时光飞逝,对于大地震的经历者,10年,改变了太多太多。
10年,失去孩子的母亲能否从那痛彻心扉中走出,10年后的今天,她们过得还好吗?
10年后,华商报记者走进映秀,走进地震中最普通人的生活中,用笔记录下他们伤痛过后的顽强10年。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位妈妈留给年幼宝宝的手机短信。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宝宝毫发未伤……
每每看到这个镜头,都会感动不已。而在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极的母爱。
来自母亲的爱,始终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还有什么比妈妈更亲切。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母亲。
今天是母亲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致敬伟大的母爱。
黄玉英(48岁 地震中失去了16岁的大儿子)
平日经营饭馆
将所有寄托都放在小儿子身上
在5·12大地震中,映秀是震中。岷江的最大支流渔子溪河就从映秀小镇中穿过,48岁的黄玉英在河的这边住着,一河之隔的对岸,便是漩口中学遗址,她的儿子就埋在中学垮塌的主教学楼下。在小儿子出生后,黄玉英就再不曾踏足半步。
妈妈说哥哥就压在这所中学下面
永远也出不来了……
记者驱车从成都方向驶入高速,约一小时到达映秀,顺着渔子溪河边,第二家饭馆便是黄玉英的“刘氏豆花”饭馆,名字以丈夫刘超的姓命名,一楼是餐厅,二楼和三楼自己住。这房子是灾后重建的新家,以抓阄的方式被安排到临街位置。
“如果儿子活着,今年就26岁了。”黄玉英说起被压在漩口中学教学楼下的儿子,口中喃喃道,转身舀了一大盆米饭,顺手揉了揉眼睛,将米饭放在桌上,“那所中学现在是地震遗址,好多人都去看,就在河那边。”顺着黄玉英手指的方向,华商报记者看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对岸一座倾斜楼房的顶端。而黄玉英说完这话后,目光都不曾离开手指的方向,望了许久。
黄玉英心底的痛,丈夫刘超知道。刘超说,白天,在人前,妻子从来不哭,但每天晨起两眼红肿,就知道她又想了孩子一夜。大儿子遇难的头两年,妻子没事儿就跑到中学遗址去看儿子。2009年底,他们的小儿子牛牛出生后,她就再没去过漩口中学遗址。
刘超和黄玉英都十分好客,因为忙得走不开,便让小儿子牛牛带记者去小镇,包括去漩口中学遗址。
牛牛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牛年,牛牛因此得名。只有8岁半的牛牛熟悉小镇的任何角落,他带记者看小镇的东莞大道,去教师小区前的中心广场,还去了广场对面很长的吊桥。
住在小镇中心的孩子,每天上学都会经过一座铺满彩色跑道的小桥,路过漩口中学遗址,然后不足百米,便是小镇新建的小学,也是牛牛上学的地方。
牛牛说,爸爸妈妈从来不送他上学,有时客人找不到中学遗址,爸爸会把客人带到中学门口,但从来不进去。“我知道爸爸的秘密,他喜欢喝酒是哥哥不在了以后开始的,妈妈总和爸爸吵架,因为爸爸有糖尿病……”牛牛还说,“妈妈曾给我讲过哥哥的故事,哥哥就压在这所中学下面,永远也出不来了……”
都说长辈不能给晚辈烧纸钱
可我就是忍不住
走近漩口中学遗址,门头上超大的黑体字瞬间将人拉向10年前的那场天灾;走进中学,你会发现,这是一所修建坚固的学校,以四合院的方式建造,主教学楼有五层,后面是多功能楼,同样是五层,一侧还有卫生间楼……五层的教学楼被震为四层,一侧严重倾斜,从楼体垮塌继而裸露的废墟来看,钢筋粗密,相互缠绕在混凝土间。讲解员说,幸亏它是四合院的建造方式,所以向外的逃生通道也就较一般楼房多,1700多名师生,只有50多名师生没能逃出来。
每年清明,许多遇难的师生家属都会来漩口中学缅怀亲人。黄玉英说,她不去,也不想去。儿子的照片都藏进了手机的QQ相册里。在小儿子还未出生的那两年,黄玉英就只愿守着两个地方,一个是家里的电脑,因为电脑上有儿子的照片,第二个地方,就是儿子被埋的学校。
“我的儿子很帅的。”黄玉英一边说,一边缓慢地拿出手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找出儿子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给记者介绍,“这是在他大伯家拍的,这张是出去玩时拍的,这张是他自拍的……”说着她脸上浮现一丝笑容:“地震那年,他16岁,读初三。”
黄玉英眨了几下眼睛,又用手揉了揉,最后还是闭上眼,手伸入包内摸出一瓶眼药水来,说眼睛总是不舒服,记者给她滴上,过了一会儿,她再次在手机上一张张翻看起大儿子的照片,“都说长辈不能给晚辈烧纸钱,可我就是忍不住,会在家里偷偷地给娃儿烧!这不都是迷信嘛!”说完这话,黄玉英泛红的双眼笑成了弯弯的月亮,很自然地又用手揩了揩眼睛。
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思念,如泉涌般流出,黄玉英就是这样的,将所有的寄托都放在小儿子牛牛身上,“大儿子小的时候,我俩在外打工,很少管过。”如今,黄玉英和丈夫忙活着饭馆生意的间隙,很上心牛牛的功课。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承接了附近一个工地几十号人的一日三餐,每顿饭都有三四桌,在黄玉英忙的时候,牛牛也很自觉,做完作业后,会主动到妈妈跟前背诵课文,背过了才出去玩。
活下来了,就要努力地活着,要活出个样子
刘超说,小儿子牛牛的出生,是给他和妻子好好活下去的一味强心剂。
在失去大儿子的那年里,刘超和黄玉英不同,“我老婆呢,就是哭,我也劝不住。那会儿在都江堰打临工,挣的钱全部吃了喝了,真的就是那种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劲儿。”刘超说,也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喝酒。大地震后,小震不断,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摇,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时哪刻……那种对生命终点的不确定性,每天都侵袭着刘超,让他感到干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小儿子牛牛降生,“这个家才算又像个家了,有了过小日子的味道。”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的过去和现在没有关系。”刘超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两半来看,去年国庆节,来映秀旅游的人很多,刘超说有一天他忙得只休息了半个小时,其余时间一直都在厨房炒菜。他说:“活下来了,就要努力地活着,要活出个样子!”
地震前,刘超和老婆在草坡乡的同一个电厂里打工,俩人每月工资都是一千多块钱,离映秀坐车不到两小时。地震后,“电厂有一条从山底通往山顶排查管道的石梯,在地震中没有受到毁坏,很多人都是从那里逃出去的,这条山梯成了与外界联系的生命通道,里面的人从此处往外走,外面的物资一度从此处运进来……”黄玉英和丈夫就是从石梯上出来的。直到地震发生后的20多天,他们才想方设法徒步回到映秀。
刘超翻出大儿子的一张自拍照,照片里的男孩长相清秀、青春活力,不停地变换着拍照姿势,日期落款显示为2008年5月12日。“这张照片我是从家里的相机里发现的,应该是娃儿当天中午放学回家后拍的。”
几杯白酒下肚后,刘超道出了憋在心中想说一直没说的话,他说不想因为失去儿子,连家也垮了,更不想让别人看到他没了儿子就没了生活的勇气,他要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比以前活得更好。
刘超说,那会儿只要是住在政府搭建的活动板房里的,每人每天补10元钱,他和妻子没住,他还继续在原单位上着班,不想让妻子整天沉浸在痛苦当中,便在都江堰给她开了个小铺子,白天卖奶茶、晚上卖烧烤什么的,让她忙起来。“政府给遇难者家庭补助了5000元抚慰金,另外在成都华西医院生牛牛的时候,所有的费用也都全免,现在住的房子,12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770元,总共9万多元,我们自己付了5万多,其余的一部分是红十字会贴补了,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以前的老房子被爆破了给的补助顶掉了……”
去年,刘超用这些年经营饭馆赚到的钱,买了辆汽车,周末的时候,哪怕关门不挣钱,也要带着牛牛外出游玩。牛牛说,爸爸妈妈经常开车带他出去玩,去都江堰的大超市买吃的用的,去卧龙自然保护区看熊猫,到周边的古镇游玩……
刘超和黄玉英都明白,亏欠大儿子的爱无法再弥补,但对待小儿子,不想再有丁点遗憾,生活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着。
周女士(地震中失去了10岁的儿子)
对儿子的死难释怀
“我的儿子没了,他才10岁!”
同样处在地震断裂带上的映秀小学,没有漩口中学那么幸运,4层教学楼瞬间夷为平地,能在废墟里抢出100多个孩子来,多亏了住在小学旁边的杨云清,他家正好有一个小型吊车,地震发生时,他第一时间开着吊车进去救人……
家住映秀镇渔子溪村的周女士对儿子的死至今难以释怀。如今,她在震中纪念馆的路边摆了一个小吃摊,每看到游人走过,都会机械性地招揽下游人。
在村民眼里,以前的周女士还是相当能干的。地震前,映秀镇因为水源丰富,很多厂矿企业电力公司驻扎于此,“那时年轻人很多,一到晚上,镇子上很热闹。”
周女士说,她当时就在一家茶楼里打工,一直干到老板想转让,老板看她踏实肯干,便将整个茶楼转给了她。
“来打牌的、唱歌的、喝茶聊天的,都会点酒水,有时还会点饭菜。”周女士把茶楼经营得有声有色,没几年,便积攒了30多万元,花了20多万给家里盖起了小洋楼,又花了近十万元装修,她家是渔子溪村最洋气儿的小洋楼,2007年年底才盖好,但谁也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发生了地震,顷刻之间一无所有……
房子没了可以再盖,钱没了可以再挣,可儿子没了……这对周女士一家的打击是最大的。“地震时,老师发现楼晃了晃,说出去看看,让孩子坐着别动,出去时还将教室的门关上了,出去后楼开始摇摆了,因为在二楼,他自己就从栏杆上跳下去了,可身后一教室的孩子还都在里面呢!”周女士讲述虽平静,但仍然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生气和不解。“如果老师出去的时候不关门,孩子们至少还有机会往外跑,说不定还能活一些。可他把门关了,地震一摇,门就变形了,孩子们在里边想开门都开不了……”周女士说着,眼圈不由得泛红,她站在小摊后方的墙上,双手置于身后,一边说着话,一边用身子一下下地撞击着后面的墙,“我的儿子没了,他才10岁!”
地震后,政府有政策,家里有遇难孩子情况的,可再生一个。周女士也生了一个女孩,如今9岁了,在都江堰上学。
“我大女儿当时在漩口中学上学,幸运的是,她自己跑出来了,他们有个老师叫方杰,是我们村的,自己撑着门框,让学生往出跑,自己最后被砸……”说完这话,周女士又朝路边走来的游人吆喝起来。
新闻推荐
5·12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活动昨举行 防震减灾宣传周同时启动
本报讯(记者杨友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昨天,市政府主办,市地震局牵头在赭山公园广场开展“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暨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宣传,同时启动全市...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