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男孩:想再听一遍当时遗言
?2018年的郑海洋成长为创业者。
?2009年,“夹缝男孩”郑海洋和廖波清明节来到北川中学旧址祭奠同学和老师。
被砸中双腿困废墟下22小时截肢后想用死逃避如今做残疾人创业纪念日想约同学聚聚
当媒体向郑海洋提问地震时的事情时,郑海洋都会让媒体先去看他写下的《废墟下的22小时》。尽管郑海洋并不像同学廖波那样躲避媒体,甚至会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但他仍旧不愿意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创伤发生的那一刻。
28000多字,比任何采访都能更真实地记录下郑海洋双腿被砸在废墟中的情形。在得知民兵和吊车赶来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郑海洋露出了笑容,这个瞬间被记录下来,因此他被打上了“夹缝男孩”的标签,和他的同桌廖波在天花板的缝隙中露出的绝望的表情一起,被称为“夹缝兄弟”。
1曾以为会在废墟下死去
用同学手机录下遗言
“曾经以为,17岁,我会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下失去生命……”郑海洋用文字记录下了2008年5月12日14时10分发生的那一刻。
地震发生时,他正坐在北川中学高一(2)班的五层教室里,政治课上的他迷迷糊糊,心不在焉,而突然间的晃动让他睡意全无。剧烈的震动掀翻所有桌椅,阻挡逃出教室的生路。
17岁的郑海洋被突然掉落的天花板垂直砸中双腿,严严实实地被压在地震废墟中,右手因为从废墟中抽出而血肉模糊。
“眼前顷刻间一片漆黑,那一秒钟是我至今为止经历过的最恐怖最黑暗的一秒钟”,他回忆那一刻仿佛地狱一般可怕,让人无法呼吸。
郑海洋被困在逼仄的废墟夹缝中,在他身旁,还压着没有逃出的同学。经过对话,郑海洋确定,除了自己之外,身边还有7名同学被困。
废墟形成的小洞让他还能窥探外面的情形,幸运的同学在废墟外走动,而身边不到半米却躺着几分钟前还和他谈论人生的杨金平的尸体。
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在数不清多少次的余震中,郑海洋在生与死的天平上挣扎,不知道命运随时会滑向哪一边。
家长赶来学校寻找自己的孩子,幸存的师生共同努力救援,埋得不深的同学被相继救出。为了减缓焦虑,忘记当下的痛苦,身旁被困的廖波拿出手机放起音乐。
“别放歌了,把手机拿来我要录一些话在里面,要是我真的死了,等你出去后把我的话给我爸妈听,我怕以后都没有机会跟他们说话了。”郑海洋向廖波要来手机,希望留下“遗言”,让父母接受自己的“离开”。
“爸爸妈妈,儿子也许就要死了,我真的对不起你们,我以前既不听话又不爱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那么差,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要当你们的儿子……我还有很多话都藏在心里还没有来得及和你们说,我很爱你们,希望你们以后健健康康生活,越来越好,不要因为我的离开而伤心,我死后会很想念你们的。”
除了郑海洋,其余几个身边还活着的同学也一同在廖波的手机里录下了“遗言”,死亡在延续,郑海洋身边的4名同学相继死去,让他觉得“死,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施救的喧嚣与废墟中的死寂形成反差,郑海洋一闭上眼睛就满是自己各种死法的梦境。救援队终于赶来,将他身上的巨石一块块抬起,22个小时,死神终究放过了郑海洋。
“吊车终于开始抬我身上的板,一块石头被抬走,太阳光突然刺进来,迫使我立刻闭紧了眼。我当场就想纵声大哭,光芒如此耀眼,这一刻仿如重生,我是多么想活着,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郑海洋说。
2曾想用死逃避一切
会梦到原来的同学
“我感觉腿可能保不住了”,郑海洋看着自己的双腿,一条腿肿成两条腿的模样,轻轻一碰就疼痛难忍。为了让救援人员感到安慰,他强忍住伤痛,对夹缝外的救援人员挤出一个痞痞的笑容,比划上一个耍酷的手势。
郑海洋是全班个子最高的男生。地震之后,郑海洋被迫截去了双腿,“高个子”跟他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从而开始了他的轮椅人生。
经历了地震中的生死,失去双腿的郑海洋郁郁寡欢。在安置房的日子里,郑海洋时常推着自己的轮椅,独自在没人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这些举动让他的父母感到十分担心。他承认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消极的时光,甚至直白地向母亲说,“妈,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北川中学,我想去那里陪他们。”
梦中的他还会回到当初,与原来的同学们一块闲聊,梦境中真实的亲切感让他产生大家还活着的错觉。
郑海洋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到用死来逃避所有的一切”。尽管从地震中死里逃生,但面对失去双腿的痛苦,并不比面对死亡来得轻松,郑海洋在日记中写下非常极端的想法。
2009年9月,郑海洋重新读高一,回到了北川中学。复课后,他长期抑郁,甚至对照顾他的母亲发脾气。到了高三下半学期,因为实在学不下去,郑海洋执意回家。“同学们都在外面上体育课,我是什么心情?”
高考结束后,郑海洋被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录取,开始脱离父母,自己生活。“其实我一直在改变,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他说。
接受了残疾的事实,郑海洋开始尝试使用假肢。当时他家住在绵阳的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楼里,父亲郑雄要求他戴上假肢走上楼,除非实在疼得走不动路,郑雄才会背他。“你要靠自己的努力活下去。”郑雄对儿子说。
3如今做残疾人创业服务
纪念日想约同学聚聚
毕业后,他在绵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编辑,不过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辞职后开始创业。2017年3月,郑海洋与4人合伙,共同创立了“假先生”APP软件,“假”字是取“假肢”的“假”为名,专注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该软件连接社区、康复中心与医生,为患者提供免费的APP线上诊断,制定康复方案,是一项致力于帮助残疾人康复的事业。或许他失去双腿的痛苦激发了他创业的想法:让更多残疾人走出阴霾。
郑海洋曾经很抗拒媒体的镜头。地震后有媒体来拍摄,想让他去操场上摆拍,他明白对方要什么,直接怼了记者:“不就是让我们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上体育课吗?”
现在,郑海洋不再抗拒媒体,他会穿着印有“北川地震”字样的白色套头卫衣,拿着一朵黄色的菊花,坐在轮椅上,让摄影记者各个角度地拍摄。
他坦诚地说,一方面是考虑给自己的创业公司“假先生”APP作宣传,另一方面,也是给大众交一份答卷。
汶川地震给了他“夹缝男孩”的标签,既然无法摆脱,索性把标签牢牢地贴在自己身上,贴在“假先生”身上,让更多人产生关注。
媒体一次次地找到他,希望能够通过他创业成功的故事塑造出励志的形象,那似乎就意味着从阴影中“走出来”,但大众对于“走出来”的定义,郑海洋始终很疑惑。“它其实不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淡化,只要提到‘地震\’,这段记忆就会随时涌现出来”。
他还想听听当时自己留下的“遗言”。郑海洋记得,当时大家录完音后,廖波把手机交给一名老师,请老师代为保管,等他们从废墟中被救出后,那位老师却告诉他们因为当时情况太乱,手机找不到了。“早知道就不让廖波把手机交给老师了,如果在自己身上反而不会丢。”郑海洋说起来颇为遗憾。“遗言”的丢失,似乎冥冥中告诉他们,要继续努力地活下去。今年的地震纪念日,他说想约两个同学聚聚。
据《法制晚报》
新闻推荐
在汶川地震中,马元江被压在7米深的废墟下,没吃没喝近179小时后获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被赞“179小时先生”。如今,马元江做了一名志愿者,去献血,探望老人。他感到生活越过越开朗、开阔。“经历过灾难,我...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