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亲历的汶川特大地震

达州晚报 2018-05-12 10:05 大字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特大地震在这一刻悄然发生,近半个中国都有震感。大地震震惊中外,牵动亿万人心。顷刻,举国上下总动员,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灾区,目的就一个: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一场心系灾区的空前大救援大幕由此拉开。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达州日报社紧急派出记者组成了“赴灾区特别报道组”深入灾区现场采访报道。特别报道组先后到青川、平武、什邡等特重灾区和广元、绵阳、德阳灾区采访,历时10天,行程5000公里。我作为特别报道组先期到灾区的2名记者之一,第一时间见证了汶川地震灾区的惨烈情景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八方支援灾区的动人场景。

10年后的今天,记者再次梳理了汶川大地震的采访进程,整理了赴灾区采访中的见闻,让我们共同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画面。

地震“黄了”达州史上最大招聘会

5·12汶川地震当天,达城正在进行一场盛况空前的万人就业招聘会,我是联系就业部门的记者。头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与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定于5月12日至13日在市体育中心和达州宾馆联合举办“浙江嘉兴·四川达州技能人才交流洽谈会”。交流洽谈会共有来自嘉兴五县四区的180多家企业参加,提供各类工种50余种,招聘岗位达1万余个。招聘会除招聘达州求职者以外,还欢迎广安、南充、巴中市各技校、职业院校学生前往应聘。12日上午开幕式后,全天进行现场招聘,13日全天还将举行校企对接洽谈会。

12日上午,我参加了招聘会开幕式,采访告一段落后,中午我回到了报社,稍事休息,下午还将继续采访。

下午2点多钟,正准备出家门,无意间,感觉到玻璃窗在沙沙作响。我家玻璃窗压条有些松动,偶遇大风,便会作响。听到这个声音,以为又刮大风了,心想“怪了,晴朗的天气,咋就说变就变了?”我朝窗外看了看,发现窗外的树叶并没有动。正在一头雾水时,玻璃窗声音越来越响,动静越来越大。我突然意识到,地震了!我忙拉开门就往楼下跑,边跑还大声喊叫:“地震了,地震了!”想提醒邻居们的注意。在跑下楼的过程中,透过报业大厦楼顶,看到中心广场的高层楼房在不停地摇晃。

我一口气跑到楼下,当时,报社花园内、水池边人越聚越多,水池内的水无风起浪,颠簸历害。面对眼前的一切,人们在议论,有人在后怕……

惊心动魄那一刻过后,我又想到了还没有结束的招聘会采访,拿起电话了解招聘会进展,得到的答复是:因地震影响,接下来的招聘活动取消,专程前来的嘉兴市招聘单位当晚起陆续启程回家了。一场精心准备的跨地区大型招聘活动因地震中断。

紧急赶赴广元

13日上午,我在办公室电话采访达州市矿山救护队。市矿山救护队是达州市第一批接到上级命令到地震灾区救援的专业队伍,记者获悉这一信息时,这支救援队伍已于当天凌晨出发了。上午,我接到晚报值班领导转告的通知:“马上作好准备,和日报记者胡杨到广元去,具体出行时间和任务与市委办联系。”不敢怠慢,我马上和对方联系,对方只是说“12点出发,统一乘车”,后来,对方又通知中午1点半在达渝高速路口出发,随达州市援助灾区的救灾物资车队同行。

在达州晚报作记者多年,经历过无数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采访,几乎每一次采访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般都不会超过两天,到广元采访,是跨地区采访,距离虽远一些,估计也不过三五天就回来。为了采访方便,尽量减少负重,我们只带了必要的采访设备和备用手机电池,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就出发了。到了集结地,我们才明确了此行的目的:达州日报社的2名记者和达州电视台的4名记者共同组成的一个采访组,作为外援记者到广元市“人力支援”,接受广元日报和广元电视台的统一安排,协助进行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记者分别乘大卡车前往,到达广元市已是第二天零点过了。当晚住宿广元市城区。

废墟上帐篷里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汽油到了20吨、粮食到了48吨、军用帐篷到了20顶、药物到了800件、方便食品到了1500件、又到了5车……食品仅供县城和木鱼镇、官庄镇抢险人员3天。现在,灾区急需饮用水消毒杀菌的药物和检测器械。”14日上午10点多钟,采访组到达青川后,在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听到工作人员电话上向上级报告。

青川县城在5·12特大地震中,建筑物垮塌十分严重,县城几乎看不到一幢完好的房子,倒塌和已成危房的废墟前,武警、民兵和志愿者设立了警戒,防止有人进入出现意外,街面上除了执勤人员和过往的抢险救灾车辆,已成空城。

县政府就在进城不远的地方,地震已将部分办公楼震塌,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伤亡。政府大院地势平坦,除了空旷地带,还有花园、绿地,这原本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地震后,政府在办公楼前的空地上搭建了帐篷,帐篷内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有人昼夜值班,全县的抗震救灾指导工作从这里发出。

县政府大院内,抗震指挥部还设立了医疗、物资、后勤、志愿者服务等救灾应急组织。我们到达青川时,全县好多个受灾乡镇公路断道不通,还停电,通讯中断。指挥部为应急救灾的需要,专门调来一台柴油发电机发电,这台发电机也仅能维系指挥部与上级的联系。

一到指挥部,编组时,我被安排到木鱼镇。木鱼镇距县城22公里。分散采访后,车辆尤为紧张,正为乘车犯难时,打算到木鱼镇指导抗震救灾的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叫我上了他的车。在车上,李书记对我讲,大地震对青川的损害太大了,青川不仅与外界失去联系,在震后数天内,青川也是一个“不知名的次重灾区”。他说,县城震塌和震成危房的建筑物超过了80%,在地震初期“我们得到的捐助支持太少,媒体的关注也少。”

废墟里救出“英雄少年”

5月12日,地震造成广元市青川县木鱼镇木鱼中学一栋三层楼学生宿舍倒塌,楼内正在午休的学生被埋,通过全力抢险,至5月14日下午3点钟,施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地震发生时,木鱼中学的学生正在午休,数百名学生被埋。我们到达时,施救工作虽在继续进行,可截止当天下午3点,还没发现幸存者。

地震发生后,青川县通往外界的通讯一度中断,交通也因地震造成的塌方中断,而青川县的重灾区之一木鱼镇的灾情一时难以被外界知晓,14日这天,达州媒体是到达木鱼镇的第一批记者。到达木鱼中学后,因通讯中断无法联络,又加上人生地不熟,采访前就和当地司机约定了返程集结时间,在约定时间内“不见不散”。正因如此,我们“陷”在了木鱼中学,也正因为如此,有机会独家见证了一位“英雄少年”被救的全过程。

下午3点30分左右,废墟里发现一名被埋的女学生,有生命迹象!声音是从一个倒塌水泥板和砖块的夹缝中发出,救援人员用手小心地刨开夹缝附近的水泥渣块,刨出一个小洞,探进洞口,看到距洞口约60公分处有一女学生,面部朝下被重物压住。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探进洞内为她戴安全帽,现场护士为她输液,为保证救援安全,指挥人员下令放弃机械作业,采用手工作业的方法,到下午5点过,将被埋时间超过50个小时的该校初一学生何翠青成功营救。我和我的同事胡杨独家采访到了何翠青被成功营救的全过程。之后,我们以《拯救生命永不放弃》为题,第一时间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以及《广元日报》作了报道。

由于被埋时间太长,何翠青右小腿已发生坏死被迫截肢。事后,新华社记者在广元中心医院采访了正在接受治疗的何翠青,获悉这位坚强女孩原来是一位救人英雄:地震发生时,本来已经跑出寝室的何翠青,因想叫醒午睡的同学又返回寝室,使自己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而被埋废墟。

当年6月27日晚,央视揭晓了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评选的2008“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广元市青川县木鱼镇木鱼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何翠青榜上有名。

本报记者记者节获省表彰

2008年11月8日是第九个中国记者节。7日,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召开庆祝中国记者节暨全省宣传新闻战线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全省宣传新闻战线79个先进集体和323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我和胡杨成为受表彰的先进个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省新闻战线把抗震救灾宣传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最快速度抢占信息传播先机,以最强力度展开正面宣传攻势,以最高效率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打赢了一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新闻宣传战役。

……

震后十年,当看到重建后的灾区新城花团锦簇,山清水秀,幸存者早已回归平静的生活,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心里倍感欣慰。

时间孕育了力量,时间也催生了改变。回忆,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于我而言,那一幕幕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已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惟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活着的我们都能从铭记中凝聚进步的动力!

□本报记者 刘晋江

新闻推荐

民警到小学举行地震疏散演练

晨报讯(YMG记者王轶通讯员王辉摄影报道)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5月9日,牟平公安分局蛤堆后边防派出所深入辖区小学宣传防震常识、组织学生开展防震演练活动。当日上午10时许,随着一声警报响起,全...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