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情牵“大熊猫”书写同胞大爱
“翠霞,你好啊,关节部位还有没有不舒服?”转眼又是5月,香港屯门医院医生周育贤,拨通了四川姑娘翠霞的视频电话。“周医生,我挺好的,你什么时候有空来四川看看。”电话那头,传来了女孩爽朗的声音。10年前,翠霞的髋关节在地震中受伤;8年前,正是在周医生的治疗下,翠霞在香港完成了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一场手术将翠霞和周育贤联系在一起,而在他们身后,这场地震更是将四川和香港紧紧联系在一起。骨肉同胞,血浓于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亲赴四川灾区的香港义工近2000人次,抢险、救援、重建,香港投入资金超100亿港元,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团体,无论是社会爱心人士还是广大普通民众,香港同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四川救灾重建伸出友爱之手。10年后的今天,190个香港援建项目早已完成,在香港同胞书写大爱的同时,川港携手前行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A
从救灾到重建香港同胞情深谊长
“当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搜救任务,前往东涌消防局候命。”忆及10年前的5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搜救队队员李炳友记忆犹新。5月15日凌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消防处和卫生署派出的43人搜救队登上前往成都的航班,李炳友正是这支搜救队中的一员。而香港在震后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远不只这43人。地震次日,香港红十字会第一批人员到达重灾区北川县,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紧随其后,香港医院管理局派出55人医疗队,香港飞行服务队派出一架直升机,飞行30多架次投放4.5吨救灾物资、解救119名受灾群众。几乎就在同时,在短短两天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取得立法会批准向赈灾基金注资。震后一个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支援四川灾后重建督导委员会和若干专责小组,先后派出专人全程参与整个灾后项目建设。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先后三次获立法会拨款,共计90亿港元,援建183个项目。连同香港赛马会10亿港元援建7个项目以及其他民间捐款捐物,香港为四川地震灾区投入超100亿港元。从救灾到重建,巴蜀儿女无时无刻不感受着香港同胞的大爱。“不可否认,援建项目为川港建立了特殊的联系。”半个月前,在四川采访的香港媒体记者表示。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认为:“在赛马会与内地省份的联系中,四川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B
从尝试到实践两地携手走过10年
2016年10月,随着映卧公路和绵茂公路两条最艰巨、最富工程挑战性的公路项目全线通车,历时8年多的香港特区援建四川地震灾区工作,终于大功告成。然而,四川和香港不仅建造标准和工程制度不同,而且法律法规也各成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方是如何有效合作的?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四川重建组组长麦齐光说,在援建项目中,所有施工部分由四川方面完成,香港方面仅提供资金并进行工程监察工作。为此,香港方面特别聘请了8名义务“独立专业顾问”,跟进项目整体进度、资金使用和质量管理。发展局根据“独立专业顾问”的反馈情况,及时与川港两方相应部门反映和跟进。“这样的合作,大家都是尝试。”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磨合,但大家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重建。历经“两毁三建”的省道303映卧公路成为川港合作的最佳注脚。如今,在映卧公路的每个隧道口,都有两个代表性的标志——大熊猫和紫荆花。它们所代表的,正是在艰难险阻中,川港携手并行的坚韧步伐。
C
从援建到合作川港友谊再上台阶
“在四川众多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较为特别。香港当初希望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因为香港对来自卧龙的大熊猫有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10月,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访问四川,确定首批20个援建项目清单时表示。原来,1999年香港获赠的大熊猫佳佳和安安,以及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获赠的大熊猫盈盈和乐乐,都来自四川卧龙。这既是国家赠予香港的珍贵礼物,也是川港友谊的最好见证。以类似“对口支援”的方式,香港主动承担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3个援建项目,包括11个生态保育项目和12个民生基建项目。不仅如此,援建剩余的1.9亿元,也全部用于优化特区援建的卧龙项目。
为了感谢香港同胞的深厚情谊,“中华大熊猫苑”和都江堰基地永久对香港市民免费开放。川港两地在灾后重建中的共同合作,不仅加强了两地人民的友谊,也建立了稳固的互信合作关系。继去年之后,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资助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年实习计划”今年很快将迎来第二期;由香港马会援建的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管理学院已成为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平台……“四川主动‘走出去\’的意识非常强烈,香港也应主动‘走进\’内地寻找合作机会。”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陶志刚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将为寻求向外发展的四川企业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援建四川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
【圆桌】
主持人
刘惠鑫 本报记者袁婧
嘉宾
麦齐光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四川重建组组长
唐锡波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四川重建组副组长
100亿港元援助、190个援助项目……震后10年,回首前前后后历时8年的香港援建工作,没有谁比他们更有发言权——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四川重建组组长麦齐光和副组长唐锡波。正是他们的牵头参与,曾经的地震灾区有了新学校、新医院、新道路……一位是工程师、一位是建筑师,在他们看来,援建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儿,川港合作重建的模式又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记者:在190个援建项目中,哪个项目是最特殊的?
麦齐光: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前一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四川卧龙送给香港两只大熊猫“盈盈”和“乐乐”,它们给香港人民带去了很多欢乐,所以香港人对熊猫的感情特别深厚。“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动表达想要参与到卧龙的重建中来。十年之后回头看卧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它既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级的自然遗产。
唐锡波:卧龙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生态环境。我们协助卧龙做重建规划时,主要考虑卧龙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社区发展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取得平衡。例如减少能耗,我们在神树坪基地大量采用自然光。再如,神树坪基地建筑外墙基本上就是片石设计,不仅在颜色、风格方面与环境匹配,而且减少了材料运输的财力物力。
记者:最后完成的是两个重点公路项目,尤其是省道303遭遇了不少困难,双方是如何克服的?
麦齐光:我记得很清楚,2008年地震以后,我们去卧龙,省道303根本不能进去。从2009年动工到2011年,差不多已经能看见这条路的时候,又遭遇泥石流,路又垮了。当时组里的工程师看见我们,眼泪都快出来了。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需要很多专家一起来克服困难。
唐锡波:以省道303来说,从项目的选址、设计、规划,香港特区政府和四川省政府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2011年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对公路造成极大损害。从中央政府到四川省政府都非常重视,组织了一个多界别的专家团,综合评估最后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公路改线、绕道,避开泥石流高风险的地方;二是提高公路的高程;三是采用长隧道降低风险。完工之后,我们到现场去看了,当地居民非常认可和喜欢。
记者:回顾整个援建过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麦齐光:这么大规模的重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资金有限,但我们都想尽量建。首先四川方面给我们一个预算,我们就按这个预算来,建完以后,如果超预算了,由四川省来承担,资金有结余就返回到重建基金,继续把资金投入到其他援建项目中。同时,我们采用项目管理制,每个项目都派人去盯。现在回过头看,在不同体制下,我们合作得很好。
唐锡波:对我来说,最大启示是面对大自然,人实在太渺小了。我们应该采取比较谦虚的做法,尽量避开它,不要和它对抗。另外,可能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双方经历了比较长的磨合时间,一两年后,我们建立了彼此的信任,这给接下来的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觉得这是“一国两制”实践很好的例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斌文/图光阴似箭、稍纵即逝,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转眼已至。每每翻看曾经用镜头记录的抗震救灾照片,一幕幕感人场景总会浮现在眼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山崩地裂,江...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