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心理辅导师的四川10年
故事□本报记者王成栋
“孩子们,我们又见面啦。”5月11日上午,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的五楼走廊上,站在一幅映秀镇的照片前,映秀镇中心小学名誉校长沈文伟自言自语。照片中,映秀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绽放着笑脸。
沈文伟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专注于心理辅导。过去10年,他每年平均在四川待100天以上,主要工作就是让灾区人民展露笑脸。在他和团队的辅导下,不少受灾群众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同时,他由四川工作经历所写成的《灾区儿童学校的社会工作手册》《一起重生——三个震撼心灵的故事》等灾区心理辅导和干预专著,也被学术界认为“为我国受灾群众心理干预提供了样板”。
但10年前的6月,沈文伟带着筹来的100万元港币抵达映秀镇时,遭遇的却是异样的眼光。
当年,沈文伟刚刚从新加坡学成毕业,在来川的路上,他踌躇满志,“我觉得我知道受灾群众需要什么,我也能给他们这些东西。”然而,现实让他心凉了一截。虽然劫后余生的人们需要一场心理重建,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对外来者敞开心扉,“很多人不愿搭理我,怕别人认为他们有心理疾病。”另外,当时对四川并不了解的沈文伟,与映秀当地人有着不小的文化差异。
质疑声中,沈文伟和团队成员开始了工作。“消除误解,只能靠有效的沟通和实际行动。”为和群众打成一片,到映秀不满一个月,滴酒不沾的沈文伟便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四川方言。
工作中,沈文伟和团队成员从地震孤儿、伤残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做起。“有一个孤儿,当时只有10岁,地震后,除了老师,不和任何人交流。”时隔10年,沈文伟仍记得非常清楚,那时,他和团队成员几乎全天候陪着这个孩子,画画、做游戏、跳舞,半个月后,孩子对沈文伟露出了笑脸。
2009年2月,沈文伟决定做一件“大事”。在与四川大学等本土高校合作的基础上,他的团队在地震灾区建立了4所心理辅导社工站,“覆盖了绵竹、汶川等重灾区的学校,有8个社工。”同时,在沈文伟的感召下,每年寒暑假,都有上百名香港大学生来地震灾区做义工。“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走向社会,我们才会停止这项工作。”沈文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让每个灾区群众重新展开笑颜。
新闻推荐
4岁的宋馨懿过生日。(资料图片)2008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重灾区北川察看灾情时,几名战士抬着小女孩宋馨懿从县城方向跑过来,温家宝和随行人员赶紧让路。资料图片王肃满(左)和...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