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女孩”魏玲:已经不止一次死里逃生她想好好雕琢新的人生
刚刚完成的手工包。
魏玲和妈妈一直念叨全家福里没有上幼儿园的儿子。
多数时候,魏玲都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做手工。
魏玲感冒了,嫌妈妈熬的药太多,丈夫倒在小杯子里端给她。
【人物名片】
魏玲
绵竹汉旺人,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汉旺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垮塌,48小时后,高二女生魏玲才被人从废墟中挖了出来。住院3年多,经历了30多次大小手术,其中有17次是截肢手术,她因此成为全世界做截肢手术最多的人。2013年1月17日,魏玲与丈夫吕登春举办婚礼;2014年3月18日,魏玲剖腹产下一子,取名“莙垚”。
5月初的一个上午,绵竹市兴隆镇灵桥村,阳光穿过大树洒进院子里,晾衣架上是一家人的衣服,一阵风吹过,孩童的小衣服轻轻摆晃。院子角落专门腾出来的一间工作室里,魏玲坐在桌前,右手的线穿过左手的珠子,不紧不慢,一个心形车挂很快便完成大半。
“5·12”的脚步越来越近,院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媒体记者、公益组织……而魏玲平静的生活并未因此而打破。她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十年前的那个灾难日,在她心里也成了一个普通的日子。
创业——雕的是皮具也是乐观和不屈
台灯、拖鞋、香皂、笔筒、各种摆饰品件……魏玲的手工艺品以编织和串珠为主,“去年做过手工月饼,评价还不错。”魏玲有点内向,但一说起自己的手工艺品,她的话就多了起来。
女孩穿着蓝色长裙坐在海边礁石上,肩头站着一只展翅的金鸟……这幅魏玲的油画《一米希望》,2011年曾亮相深圳美术馆“心路”大型公益画展,有评价说,她就是画中那个女孩。魏玲还在病房里办过个人画展,被称为“中国的弗里达”。但因为伤口极易被铅笔芯粉末感染,她放弃了铅笔画,“后来画了一段时间钢笔画,也基本不画了。”
手术后回家休养,魏玲一度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那段时间真的难熬。”魏爸爸说。随着身体恢复,魏玲心里的创伤也在慢慢愈合。无法出门工作,她就开始学做手工,从串珠到手工香皂、再到手工月饼,还开了网店。“还有几十双拖鞋,今年趁夏天尽快处理掉。”魏玲说她想转向,之前做的手工销路不太好,“有人订我就做。”
今年3月13日,市残联组织学习皮具雕刻,“在皮子上雕花,很考手艺。”魏玲打算今后主攻此业。她把刚完工的女士皮包晒在朋友圈,正面一朵开得正艳的花,配上手工流苏,别有味道,“爸妈身体不好,养娃娃也要钱,希望能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烦恼——儿子太内向却是幸福的牵挂
2010年,魏玲参加电视节目,她的故事让广元小伙吕登春甚为感动。2012年3月,她在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安装假肢,吕登春请假过来陪她聊天、给她打饭、带她去户外散心。次年,他们走进婚姻殿堂。一年后,魏玲剖腹产生下儿子,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如今,4岁的儿子莙垚正上幼儿园,平时都是魏玲爸妈接送,有时她也会坐爸爸的车去接儿子放学。看到妈妈,莙垚总会扑到她怀里让她抱,外婆每次都在旁边提醒,担心把轮椅弄翻。“别人给吃的,总会先想到我。”聊起儿子,总能让她一直挂着笑容。
丈夫内向,儿子也比较内向,这是魏玲最头疼的。她尝试坐爸爸的车去赶场,周末还带上儿子,试图让他不那么怕生,“真想去学学,怎么让孩子更开朗,把妈妈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好。”不像做手工那么简单,育儿的烦恼一直不得解,“但我得一直努力。”
生活——不回避创伤享受生活的模样
这些年采访魏玲的人很多,给他们拍全家福的却很少。我们去的当天说为一家人拍张全家福,可惜莙垚上幼儿园去了。面对镜头,爱笑的魏爸爸有些拘谨,在大家的逗乐下,还是“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又接到订单,有人要两个串珠纸抽,妈妈自告奋勇帮忙。“老大,你弄个草莓嘛!”串珠的手艺,妈妈是魏玲带出来的,但她有时喜欢叫妈妈“老大”。母女俩在工作室里,不时发出笑声。接近中午,丈夫去地里摘菜,爸爸说“我去煮饭”。“呀,我爸今天会煮饭了。”她故意拖长声音说“煮饭”两字,“用电饭煲煮个白米饭。”母女俩相视一笑。这样的场面,充满了家的味道。
“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魏玲说。“地震女孩”是外界赋予她最多的标签,但于她而言,“5·12”已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有时这天过了才想起,“哦,又过了一年。”而“坚强”也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个中艰辛只有自己清楚。在医院3年多的治疗是她最难熬的时光之一,“如果没有那场地震,生活会是怎样?”魏玲说,如今的简单生活是她最珍惜的,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挺好。
学皮具雕刻,魏玲先给爸爸和老公雕了一条皮带,“皮子很软,捆在腰上很舒服。”说到高兴处,魏爸爸就会咧开嘴笑。“有记者问我,你为女儿感到骄傲吗?都残疾了,有啥好骄傲的?”魏妈妈有些抱怨,“但我们一家人如今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应该为这种生活感到骄傲。”
感恩——时间抚不平但会更云淡风轻
受伤、被救、治疗、康复、结婚、生子……这些年一路走来,少不了很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帮助和陪伴。魏玲和一些爱心人士保持着长期联系,朱姐,就是其中走得很近的一个。
远在上海的朱姐总是关注着魏玲的一举一动,“我做了手工艺品,她帮我在朋友圈卖。”这次学皮具雕刻,朱姐也很支持,“她说你好好学,成品我帮你在上海卖。”朱姐还还为她出谋划策,做什么最有市场。“从两年前开始,朱姐帮忙卖了的手工艺品、收入的10%她都捐出来了。”魏爸爸无意中透露,这10%就是魏玲委托朱姐捐给需要帮助的人的。虽然不宽裕,但一家人都很支持。魏爸爸说,灾难让女儿学会感恩,“我们得到过那么多帮助,力所能及献点小爱心,应该的。”
时间未必会抚平一切,但日子,却会让人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冷暖。在魏玲眼中,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许多烦恼,还有待自己好好学习、一一破解。
文/本报记者陈兰图/本报记者毛健
刚刚完成的手工包。
魏玲和妈妈一直念叨全家福里没有上幼儿园的儿子。
多数时候,魏玲都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做手工。
魏玲感冒了,嫌妈妈熬的药太多,丈夫倒在小杯子里端给她。
【人物名片】
魏玲
绵竹汉旺人,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汉旺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垮塌,48小时后,高二女生魏玲才被人从废墟中挖了出来。住院3年多,经历了30多次大小手术,其中有17次是截肢手术,她因此成为全世界做截肢手术最多的人。2013年1月17日,魏玲与丈夫吕登春举办婚礼;2014年3月18日,魏玲剖腹产下一子,取名“莙垚”。
5月初的一个上午,绵竹市兴隆镇灵桥村,阳光穿过大树洒进院子里,晾衣架上是一家人的衣服,一阵风吹过,孩童的小衣服轻轻摆晃。院子角落专门腾出来的一间工作室里,魏玲坐在桌前,右手的线穿过左手的珠子,不紧不慢,一个心形车挂很快便完成大半。
“5·12”的脚步越来越近,院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媒体记者、公益组织……而魏玲平静的生活并未因此而打破。她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十年前的那个灾难日,在她心里也成了一个普通的日子。
创业——雕的是皮具也是乐观和不屈
台灯、拖鞋、香皂、笔筒、各种摆饰品件……魏玲的手工艺品以编织和串珠为主,“去年做过手工月饼,评价还不错。”魏玲有点内向,但一说起自己的手工艺品,她的话就多了起来。
女孩穿着蓝色长裙坐在海边礁石上,肩头站着一只展翅的金鸟……这幅魏玲的油画《一米希望》,2011年曾亮相深圳美术馆“心路”大型公益画展,有评价说,她就是画中那个女孩。魏玲还在病房里办过个人画展,被称为“中国的弗里达”。但因为伤口极易被铅笔芯粉末感染,她放弃了铅笔画,“后来画了一段时间钢笔画,也基本不画了。”
手术后回家休养,魏玲一度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那段时间真的难熬。”魏爸爸说。随着身体恢复,魏玲心里的创伤也在慢慢愈合。无法出门工作,她就开始学做手工,从串珠到手工香皂、再到手工月饼,还开了网店。“还有几十双拖鞋,今年趁夏天尽快处理掉。”魏玲说她想转向,之前做的手工销路不太好,“有人订我就做。”
今年3月13日,市残联组织学习皮具雕刻,“在皮子上雕花,很考手艺。”魏玲打算今后主攻此业。她把刚完工的女士皮包晒在朋友圈,正面一朵开得正艳的花,配上手工流苏,别有味道,“爸妈身体不好,养娃娃也要钱,希望能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烦恼——儿子太内向却是幸福的牵挂
2010年,魏玲参加电视节目,她的故事让广元小伙吕登春甚为感动。2012年3月,她在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安装假肢,吕登春请假过来陪她聊天、给她打饭、带她去户外散心。次年,他们走进婚姻殿堂。一年后,魏玲剖腹产生下儿子,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如今,4岁的儿子莙垚正上幼儿园,平时都是魏玲爸妈接送,有时她也会坐爸爸的车去接儿子放学。看到妈妈,莙垚总会扑到她怀里让她抱,外婆每次都在旁边提醒,担心把轮椅弄翻。“别人给吃的,总会先想到我。”聊起儿子,总能让她一直挂着笑容。
丈夫内向,儿子也比较内向,这是魏玲最头疼的。她尝试坐爸爸的车去赶场,周末还带上儿子,试图让他不那么怕生,“真想去学学,怎么让孩子更开朗,把妈妈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好。”不像做手工那么简单,育儿的烦恼一直不得解,“但我得一直努力。”
生活——不回避创伤享受生活的模样
这些年采访魏玲的人很多,给他们拍全家福的却很少。我们去的当天说为一家人拍张全家福,可惜莙垚上幼儿园去了。面对镜头,爱笑的魏爸爸有些拘谨,在大家的逗乐下,还是“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又接到订单,有人要两个串珠纸抽,妈妈自告奋勇帮忙。“老大,你弄个草莓嘛!”串珠的手艺,妈妈是魏玲带出来的,但她有时喜欢叫妈妈“老大”。母女俩在工作室里,不时发出笑声。接近中午,丈夫去地里摘菜,爸爸说“我去煮饭”。“呀,我爸今天会煮饭了。”她故意拖长声音说“煮饭”两字,“用电饭煲煮个白米饭。”母女俩相视一笑。这样的场面,充满了家的味道。
“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魏玲说。“地震女孩”是外界赋予她最多的标签,但于她而言,“5·12”已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有时这天过了才想起,“哦,又过了一年。”而“坚强”也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个中艰辛只有自己清楚。在医院3年多的治疗是她最难熬的时光之一,“如果没有那场地震,生活会是怎样?”魏玲说,如今的简单生活是她最珍惜的,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挺好。
学皮具雕刻,魏玲先给爸爸和老公雕了一条皮带,“皮子很软,捆在腰上很舒服。”说到高兴处,魏爸爸就会咧开嘴笑。“有记者问我,你为女儿感到骄傲吗?都残疾了,有啥好骄傲的?”魏妈妈有些抱怨,“但我们一家人如今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应该为这种生活感到骄傲。”
感恩——时间抚不平但会更云淡风轻
受伤、被救、治疗、康复、结婚、生子……这些年一路走来,少不了很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帮助和陪伴。魏玲和一些爱心人士保持着长期联系,朱姐,就是其中走得很近的一个。
远在上海的朱姐总是关注着魏玲的一举一动,“我做了手工艺品,她帮我在朋友圈卖。”这次学皮具雕刻,朱姐也很支持,“她说你好好学,成品我帮你在上海卖。”朱姐还还为她出谋划策,做什么最有市场。“从两年前开始,朱姐帮忙卖了的手工艺品、收入的10%她都捐出来了。”魏爸爸无意中透露,这10%就是魏玲委托朱姐捐给需要帮助的人的。虽然不宽裕,但一家人都很支持。魏爸爸说,灾难让女儿学会感恩,“我们得到过那么多帮助,力所能及献点小爱心,应该的。”
时间未必会抚平一切,但日子,却会让人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冷暖。在魏玲眼中,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许多烦恼,还有待自己好好学习、一一破解。
文/本报记者陈兰图/本报记者毛健
新闻推荐
坚持不懈地推进 科学重建高效重建 ——阿坝穿越灾难走向新生启示之三
■本报评论员城乡面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各项产业大发展,社会建设大跨越。新家园、新产业、新生活、新希望如愿而至,灾区功能恢复与发展提高同步实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如此短的时间内,从规划设计...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