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地推进 科学重建高效重建 ——阿坝穿越灾难走向新生启示之三
■本报评论员
城乡面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各项产业大发展,社会建设大跨越。新家园、新产业、新生活、新希望如愿而至,灾区功能恢复与发展提高同步实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如此短的时间内,从规划设计,到全面施工,再到竣工投用,节奏之快,效率之高,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令人惊叹。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无不为阿坝取得的巨大变化所震撼,焕然一新的阿坝,生动诠释着科学重建、高效重建的巨大力量。
回首地震初,正是科学运作、科学设备、科普知识给了我们力量、信心、速度乃至生命。在感知科学威力的同时,我们也加深了科学素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这一对科学重建思想的快速积累和不折不扣的坚持,对于决胜灾后重建十分重要。
青瓦、楼阁、飞檐、流水,清一色古朴典雅的川西民居。水磨,汶川县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被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映秀成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安全实用、体现特色的灾后重建规划体系,实现了质量有保证、清廉没问题、群众说满意,实现了有序好于以往、有力强于以往、科学优于以往、高效胜于以往的科学重建要求。
这是以民为本、安民为先的恢复重建之路。“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把灾区群众的利益当做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的生活当做头等大事,重建决策,听群众意见;重建过程,靠群众参与;重建创新,汇群众智慧;重建结果,让群众评判。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是尊重州情、立足长远的恢复重建之路。阿坝州地处长江上游,绿色资源富集,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保护这一优势,用好绿色资源,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金山银山”,已成为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体现在灾后重建中,就是始终坚持救灾与防灾同步、修复与保护同步、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恢复发展同步,把灾区生态资源作为灾区发展的根本优势,在重建中体现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依靠新村新居幸福美丽家园广泛兴起的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灾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这个户户参与、人人受益的富民产业正在向建设“三区一中心”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这是物质变化、精神崛起的恢复重建之路。“看得见”的变化令人欣喜,“看不见”的变化更振奋人心。通过灾后重建,实现灾区协调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成为决策重要考量。灾区基础设施重建带动城乡硬件同步改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正不断向偏远地区延伸;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行发展,伴随着一排排靓丽的民居、一座座整洁的厂房,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正在灾区群众中扎根、生长,有形的物质家园和无形的精神家园共同构成了灾区群众的新家园。灾后重建的历程,铭刻了物质重建的伟大奇迹,也唱响了精神世界崛起的豪迈凯歌。
新闻推荐
十年,我们在奋斗中成长 ——汉中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纪实之三
勉县定军山镇元山村。本报记者张权伟摄蒋玉桂的天伦之乐。本报记者张权伟摄“地震宝宝”和妈妈封丽花。本报记者张权伟摄王显勤(左三)和村民在地震纪念馆参观。本报通讯员刘炳林摄 ...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