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映秀花开
重生的映秀,再现绿水青山。于文国 摄
为即将开花的石斛浇水,里里外外招呼到店里购买特产的顾客,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一直忙碌着;隐匿在山脚的“茶祥子”制茶坊,以“滴滴之恩,涌泉相报”的自取之茶,回馈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
这里,是重生的映秀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作为震中的映秀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
10年后,当《工人日报》记者回到这里,重生的映秀已经再现绿水青山。原址重建的小镇,别具藏羌民族风情的幢幢新房,在翠林环绕中,老城人、新城客熙熙攘攘,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建设的建,高兴的兴
“我叫王建兴,建设的建,高兴的兴!”在映秀东村特色文化产业主题创意园区,一身迷彩服、风风火火从民兵演练场赶来的王建兴,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
43岁的王建兴,是映秀镇中滩堡村人。在10年前那场大地震中,王建兴家两个孩子在映秀镇中心小学不幸遇难。
震后,王建兴与家人被转移到都江堰过渡。“那段时间,我打过零工、开过‘野的\’,可总也提不起劲头。”他回忆说,“家没了,孩子没了,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2009年,王建兴与妻子迎来了女儿。新生命的降临,为这个家带来了慰藉。
在灾后重建配套政策和广东东莞市的对口援建下,映秀镇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重建和集镇重建。2010年年初,王建兴一家迁至映秀新居。
时至今日,王建兴对乔迁新居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记忆犹新。彼时,当地政府采用四川民间传统的“坝坝宴”方式,在映秀新镇东莞大道上一字摆开180多张大圆桌。“对我来说,这是开始新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建兴说。
在妻子樊庆香的记忆中,地震前,王建兴总是在外奔波挣钱。但在过去8年中,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映秀镇,并且很忙,不仅参与了调解委员会,还是城管中队副队长、民兵连长,有的岗位有收入,有的岗位是义务。
“全国人民都在为映秀的新生而努力,这里是我的家,我更是责无旁贷!”王建兴说,没人能忘记那场伤痛,但活下来的人必须努力幸福生活。
今年4月28日,王建兴租用属于村集体的商铺,开起了映秀镇首家西昌火盆烧烤店,开业当天便进账3000多元。
“生意很好。未来,会越来越好!”他说。
新城客与老城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新城客与老城人的真实故事。
“刘姐,最近还收不收茶树鲜叶?我这边有一些打算送过来……”映秀的春天来了,居住在山上村落的人们忙碌起来,刘渠波每天都会收到村民的咨询微信。她和丈夫蒋维明一同经营着“茶祥子”制茶坊,带动当地一批群众靠采茶制茶脱贫致富。
10年前的那场地震,毁了映秀镇原有的茶园。重建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进相关企业,促进映秀镇生产生活的快速恢复。来自雅安市蒙顶山的刘渠波夫妇,2012年通过政府项目进入映秀镇东村创意园。
“落户映秀是全家人的‘执意\’。”10年前大地震时,蒋维明的父亲正在青城山后山的自建房中,房屋倒塌后,是好心的出租车司机一路将他送出灾区。这家人希望以绵薄之力参与灾区重建,“茶祥子”由此诞生。
收购绞股蓝10元一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收购价2至3倍;收购金银花40元一公斤,高于全国平均价4至5倍……刘渠波收购村民采摘的茶叶、野生绞股蓝、野生金银花,为了让村民们直接参与利润同享,向大家开出了远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更好地开启新生活。”刘渠波说,他最高兴看到的,就是村民们用茶叶换取收入后脸上泛起的笑容。
随着“5·12”汶川地震1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涌入这里的人流也越来越多。5月初的下午,记者在“茶祥子”体验了映秀镇里的平常日子:清风徐来,人们品尝着浓郁的茶香。他们中有外来的客人,有短暂休憩的环卫工人,有镇上带小孩玩耍的阿婆……或许从未谋面,也不影响相互间的寒暄问候。
迎来花开时节
在汶川地震漩口中学遗址,以教学楼废墟前硕大的地震纪念表盘为背景,78岁的王太华与5位同村老伙计合影留念。
“忆往昔,看今朝,新映秀真的很美好!”老人感叹道,“灾难真的过去了,看到这里一切都好,心里感到特别提劲儿!”
“我们没去过什么地方,但映秀是一次筹划很久的旅行。”王太华一行从成都浦江县赶来。他告诉记者,从电视上了解到震区灾后重建很有成效,就赶在10周年前来看看。
当年沿着废墟徒步走进映秀镇的老记者徐伏钢,一个月前退休了。4月25日,他带着厚厚的两本相册再次踏进映秀镇。相册中的照片,是他在2008年大地震发生后和2009年灾后重建时拍摄的。他想寻访当年的“画中人”。
翻开相册,4位失去亲人的壮汉,在废墟中围着一块巨石喝酒的照片映入眼帘。“‘我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重新建起来!\’就是这个小伙子,当年的一番话打动了我。”徐伏钢指着其中一位说, “如今,小伙子不仅开起了客栈,还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幸福。”
照片中,一位婆婆在废墟中搜寻儿子。10年后,徐伏钢又找到了这位婆婆,这令他十分兴奋。“婆婆今年94岁了,耳聪目明,儿媳很孝顺,孙子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徐伏钢说,当年他不敢打扰婆婆的悲伤,今天可以亲耳听到她的幸福晚年,“真好!”
51岁的汶川县总工会副主席朱玉莲,作为乡镇干部曾扎根映秀镇14年,重建期间有两年时间坚守在镇上。在采访过程中,她一直默默聆听。百感交集时,她握着记者的手说:“10年不易,含苞绽放的映秀,真的迎来了花开时节。”
新闻推荐
2018年5月5日,23个再生育家庭与华西第二医院的专家在成都重逢。 本文图片均来自四川新闻网(除署名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健康成长。”北川夫妻王树云和刘洪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8岁...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