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历地震被埋76小时,他用写作来疗伤和救赎小说家李西闽在四川“重生”
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项静、李西闽、梁平、裘山山。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十年来,涌现了不少以大地震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5月6日上午,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主办的“李西闽长篇小说《我为什么要呼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著名小说家李西闽,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著名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项静特邀出席。裘山山、熊焱、马平、蒋蓝、凸凹、代兵等四川作家,蒋林、熊理博、章泥、茂戈、王刊等《青年作家》作者代表也应邀出席。
研讨会由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主编梁平主持,大家围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个人经历与时代叙述”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我为什么要呼救》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李西闽说
“十年对我是结束也是开始”
2008年5月12日,李西闽应朋友邀请,正在四川银厂沟一个度假村里写小说,不料遇上了地震,一刹那被埋入了5米深的废墟,全身都被压住,钢筋从他身体穿过,铁片从他左脸插入,只有一只手可以动。在废墟中,他熬过了魔鬼般的76个小时,成为山庄里同时被埋的好几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获救后,李西闽用写作“疗伤”,埋头苦写了1个多月,用一根手指头敲出了自己的地震真实经历,集结成一本10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此书荣获了2008年华语文学传媒奖的“年度散文文学奖”。
时隔十年,李西闽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长篇新作《我为什么要呼救》在《青年作家》2018年第四期上发表,并即将付梓出版。该书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作家“李西闽”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但不忍抛弃妻女,也不愿向恐惧认输;摄影师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陨,总试图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
李西闽是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领军人物和倡导者,十年前的经历不仅在写作上改变了李西闽,也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以前我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地震后患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很喜欢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将窗帘拉上,一呆就是一整天。”
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无论是病痛,疾病,还是生命,所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十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很多变故,很多死亡给李西闽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他甚至说,疼痛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快乐的方式。“我到现在还没找到恰当的表现灾难的方式。就想用写作表现十年来内心的争扎,人与人互相搀扶着向前走的一种情感。”
《我为什么要呼救》这部作品于李西闽而言,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其他的没想那么多,十年对我是结束也是开始。这十年,我治疗好了抑郁症,找到了活着的可能,未来还想做一些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李西闽说,自己已经是四川人了。“因为我是在四川‘重生\’的,上半生是福建人,下半生是四川人。我的故乡跟四川,好像有一种隐秘的通道连接着,两个地方都像是我的故乡。灾难虽然带来了伤痛,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很幸福。”
梁平说 “一部摄人心魄的文学作品”
“经历生死,被埋废墟76个小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感谢李西闽先生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融入时代的叙述,创作出一部厚重的,摄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梁平提纲挈领,对《我为什么要呼救》作了高度评价。
评论家徐晨亮认为,这部小说“不贩卖美好,不消费悲伤”。“西闽以‘呼救\’进入主题,选择用现实与虚构交织的方式来写,展现了独特的叙述方式,有很多阐述空间。我对主人公与内心怪兽搏斗的过程印象最深,因为很多细节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出来。”
评论家项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非虚构作品的出现是因为很多作家对虚构作品的不满意。而今,虚构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关系很难厘清。我想在一部作品中,一个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参杂,将两方面的真实与犹疑体现出来。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能够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时代,能够让内心有所成长的。”
裘山山说 “他用写作来疗伤和救赎”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女作家裘山山是李西闽的好友,她回忆道:“2008年5月13日、14日早上,我的手机里有五个未接电话,都来自同一个陌生号码。我回拨过去后,发现是西闽的夫人。她焦急地告诉我西闽当时在四川写作,地震后失联了。我急忙找朋友寻找西闽的下落,我也马上赶去灾区采访。”
后来,裘山山在灾区时,听闻李西闽被救了出来。近些年,一直密切关注着他的状态。“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夜里失眠,被地震留下的创伤折磨,过得非常不容易。对于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我们只是目睹,而他是亲历。有时候,我很庆幸他是作家,能够用写作来疗伤和救赎,普通人可能更难有勇气面对吧。”
《草堂》诗刊执行主编、诗人熊焱十分认同裘山山的看法,“小说呈现了作家‘李西闽\’、摄影师苏青、农妇李翠花这三条线,讲述了这十年过程中情感的争扎,精神的困境,表现了很多心灵深处的,具有启示意义的东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荷
“子夜时分,我停止了打字,用凉水洗了把脸,打开门。黑黝黝的山林隐藏着未知的东西。我深深吸了口气,又关上了门。我想起了遥远的乌斯怀亚,矗立在小岛之上的也格来日斯灯塔——它是黑夜里的灯火,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
——摘自《我为什么要呼救》
李西闽,
福建长汀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收获》《天涯》《作家》《青年作家》等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唐镇三部曲”《酸》《腥》《麻》,以及《死亡之书》《狗岁月》《血钞票》《崩溃》《巫婆的女儿》《温暖的人皮》等长篇小说三十多部。另有六卷本《李西闽文集》以及十卷本《李西闽经典小说文集》出版。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被埋废墟七十六小时,获救后写作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彪)“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前夕,5月3至4日,省政协原主席陶武先、省政协原副主席晏永和一行深入广元市利州区、青川县回访,切身感受10年来广元市发展振兴。市委书记王菲,市政协主席杨...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