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件文创产品讲述古羌文化 《一抹最羌红——来自禹乡的礼物》文创文化展在武汉举行

绵阳日报 2018-05-03 07:12 大字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中的“羌笛”,就是羌文化代表之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场特大地震,羌族文化受损严重。“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了十年,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保护、传承、弘扬羌文化义不容辞。日前,北川汇德轩文化传习所联合武汉市大禹文化博物馆举办的《一抹最羌红——来自禹乡的礼物》文创文化展在武汉晴川阁开展,现场展出125件(套)古羌文创产品,向广大武汉市民呈现了博大精深的羌族文化,展示了北川保护传承羌文化的累累硕果。

作为全国首家研究大禹文化的博物馆,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全面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打造,特联合四川汇德轩推出此次古羌文创文化展。

晴川阁建于明代,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此次羌族文创文化展在晴川阁主楼举行,意义十分重大。

羌族以红为贵,羌红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此次展出的125件(套)大禹文创产品,多以羌红颜色为主色调,以华夏古羌文化中视觉图案形象设计制作,勾勒出远古时期大禹所处古羌族的文化和生活。神林柱被视为羌文化圣物,上面布满了线条流畅的印记图案,被誉为“吉祥天书”。创作团队从神林柱上拓印图本,从中提取千个文化形象符号,创作了神林柱系列产品。《西羌画韵》这组原创作品,抓住羌文化的精髓,以装饰风格浓郁的表现形式,运用丰富的色彩渲染和优美的画面构成,描绘出生动的羌族人民生产、生活图景,并把“吹口弦”“跳莎朗”等有关羌族非遗文化的图案,或制作成挂件、摆件,或印制在丝巾等日用品上,有力地促进了羌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据介绍,汇德轩文化传习所的创始人李云川,是从北川禹里走出来的羌族文化传承者,羌族祖先的精神图腾神林柱等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在“5·12”汶川地震后,李云川和他的团队先后将散落各地的羌族文化加以总结,提炼出了12个最具羌韵的文化符号,并把这些羌族元素设计印刻在茶杯、披肩、靠垫、花瓶、车挂等不同生活用品上。传习所推出的《神林柱·天书》《西羌画韵》《最·羌红》《羌人密码》等系列羌文化创意产品,获得了70项著作权、7项外观设计专利,并荣获省内外多种奖项,其中的《神林柱》曾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了羌文化。

汇德轩文化以原创取胜。“我们的这款羌红融入了神林柱的图案,木雕、羌绣、手工瓷器……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羌族的历史传说或民风民俗。”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有专门的创作团队,仅前期在创意和研发阶段就用了3到5年。

据悉,以“一抹最羌红——来自禹乡的礼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将持续到6月20日,同时展出的还有北川禹风诗社作者们创作的诗歌集。

新闻推荐

《大羌故事》讲述羌文化传承荣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绵阳人采写的《大羌故事》,日前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市(州)县院所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羌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元素。...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