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羌绣传承下去,让羌绣走向世界
□讲述者:陈云珍(四川省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优秀农民工)
□记录:记者邓雪琳
2008年的那场地震,不仅让我下定决心走出小山村,也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地震后,为了找到在北川读书的一对女儿,我和村民们一起背上行囊踏上了漫漫寻亲之路。平时从家里走到擂鼓镇,就要10多个小时,震后路途更是艰辛,到处是垮塌的石块,这让出山之路变得更加艰难了。看着满眼疮痍,那时候,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这座大山,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靠什么改变生活呢?2009年,带着这个问题我走出了老家青片乡正河村,辗转到了几个厂里打工。这期间,我始终没放弃羌绣,因为从我9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和外婆学习羌绣了,我也是打心底喜欢这门手艺。我就想,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为事业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民间艺术团工作,同时也有人请我空闲时去做羌绣培训,我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职业绣娘。那几年,我一边跟随民间艺术团到处演出,一边不断宣传展示羌绣,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羌绣、爱上北川。正因为如此,那一年我还被评为了羌绣市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
为了把羌绣手艺传承下去,并让羌绣走出四川、走向世界,我觉得让更多的人主动来学习羌绣才是关键。2012年,政府挂牌成立了北川非遗保护中心,羌绣、古羌水磨漆、草编等非遗项目都有了落脚地,我也在这里真正开始了我的羌绣事业。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来我这里学习羌绣的人越来越多了。这10年来,我带了5000多个徒弟。她们有的是附近居民,有的是羌绣爱好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北川七一职中30多个学生在我这里学习了几个月的羌绣,大家都十分刻苦。其中一名叫唐映的学生让我十分感动,她身上那股拼命的劲儿就像我当初学羌绣时一模一样。现在,唐映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绣娘。
社会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何让羌绣紧跟时代步伐,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呢?提到这一点,我十分感谢我的女儿。2015年,我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女儿陈昌敏,想让她跟着我学习羌绣技艺,可她却认为羌绣是纯手工活,耗费时间长,价格也十分高,不容易进入市场。好说歹说下,女儿终于同意回来帮忙。让我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竟然深深爱上了羌绣。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女儿建议我推出一些与现代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小物件,比如在耳环、钥匙扣等金属物品上搭配上羌绣。当时我并不看好,可女儿鼓励我大胆创新,把传统手艺和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羌绣发展更好。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绣了一批羌绣作品搭配在这些现代生活中常用的金属饰品上。2017年,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我心怀忐忑地带着这批羌绣作品去了现场,没想到的是,这些小饰品真的很受年轻人喜欢,几十件耳环、项链、手镯第一天就卖光了。
也正是这一次大胆尝试,给了我更大的信心。现在,我们已经创新推出了近两百个种类的羌绣作品,不仅实体店销售很火,通过电商平台挂在网上卖,一样很火爆。现在,我每年可以挣上十几万了,这可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羌绣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我的心里每天都是乐滋滋的。接下来,我打算创新更多的产品,并且和更多的电商平台合作,让羌绣真正走向世界。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已经十年了,为充分展现十年来绵阳的巨变,本报推出《感恩奋进·十年巨变——“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开展“我这十年”主题征文活动,诚邀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讲述身边故事,见证十年巨变。(篇幅1500——1800字,投稿邮箱:myrbywb@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婧4月27日上午,一场特别的采访在成都进行。被采访的一方,包括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卫计委、省政府应急办、省发展改革委等多个政府部门,采访的一方则是来自香...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