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须精细化

皖江晚报 2018-01-09 13:41 大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了救学生,一次次抱起孩子往外跑。当她抱出第14个孩子,又一次冲进教室时,就再也没有出来。时隔9年,青少年减防灾教育仍普遍存在误区,值得反思。与其专注于救援,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普及减灾防灾知识,提高灾害发生时自救互救能力。

其实,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重要性母庸置疑,但谁来教、怎么教、教什么却是更现实的问题。从总的来看,近些年青少年安全教育得到普遍增强,特别是纳入了中小学校教育的版图,进了课堂。但是,安全教育更多层面还停留在常识的层面,离培养孩子避灾避害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在青少年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理念的误区,如片面强调救援的作用、忽视了自救避害的自主性,倡导与孩子能力不匹配的互救,如鼓励救助溺水者等,对青少年产生误导;还有一些教育涉及的技术方法不科学,不适用于未成年人,甚至安全教育教材中有致命的错误。

必须承认,当前针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还很粗放、零碎,缺少系统化设计与体系化。青少年安全教育从无到有,是进步与突破,但还应实现精细化、技能化,而弥合这些差距都在课堂之外。

首先,对于青少年的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精准定位,青少年有其特殊性,心智与能力区别于成年人,除教会他们识别灾害与风险的知识之外,更关键是让他们掌握自救常识与能力,正确避害、避险,力所能及自救,提高生存能力,为救援赢得时间与条件。其次,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安全教育,人命关天,必须严谨,特别是防范自救、救生等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科学而管用,科学即符合基本规律,管用则是符合青少年特点,学得会、用得上。第三,要实现青少年安全教育的专业化。建立救助救援组织专业人士参与青少年安全教育的机制,形成教常识与教技术、知识灌输与实践演练一体的体系。□木须虫

新闻推荐

重庆64岁独腿泳者:14年 平均每天横渡一次嘉陵江

独自收好泳衣泳帽,王荣准备出发去嘉陵江。从重庆沙坪坝美丽山水小区到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常人要走13分钟,王荣要15分钟——多出来的两分钟,是用在一坡63步的阶梯上。他只有一只腿。这是他每天去嘉陵江...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