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自精神” 薪火相传 ——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看眉山发展的宝贵财富

眉山日报 2018-01-01 08:11 大字

本报刊登的“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报道。“4·20”芦山地震后,洪雅县中山乡中心小学校正在恢复重建中。

本报记者 陈燕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组黑色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刻下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

面对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在抗震救灾中,眉山创造了“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

5年后,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同样发生了令人心碎的灾难——芦山7.0级强烈地震。全市人民继续发扬“三自精神”,全力抓好抗灾自救,积极驰援重灾区,展示了大爱无疆的“眉山力量”。

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精神。“三自精神”就是眉山城市精神的突出代表。我们相信,在“三自精神”的引领下,建设繁荣富裕美好眉山必将成为现实。

新闻回顾

抗震救灾是第一位的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以《抗震救灾是第一位的》为题的新闻报道。

据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眉山震感强烈。全市131个乡镇、140多万人受灾,死亡10人,受伤576人,倒塌受损房屋90万多间,直接、间接经济损失74亿余元。地震后不到15分钟,眉山市委、市政府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干部300余人,干部职工1.7万人,公安干警、武警、消防官兵3000余人,民兵预备役1.53万人随即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工作中。在初步了解灾情后,市委提出“立足自己,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抗灾自救”的工作思路,号召全市群众“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全市各地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灾害,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壮歌。其“三自精神”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享誉全国。

新闻延伸

凭借“三自精神” 书写振奋篇章

“乡长,我们村的救灾款发不下去!”2008年5月20日13时许,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乡长胡应江接到山祠堂村打来的电话。这个村的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不仅要求将上级下拨的3000元救灾款捐赠给重灾区,还当场捐了3772元,要求一起转给重灾区。

“我们不给中央和省里添负担,就是对重灾区的支持!”这是当地灾区群众地震后常说的一句话,就在这平平淡淡的话语中,饱含着一种深情,凝聚着一种力量,蕴含一种精神。

而这,只是眉山市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创造出“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的一个缩影。

地震灾情发生次日,许多受灾群众没有向党委政府伸手,就主动开始修葺房屋。彭山县武阳乡大塘村,400户受损房舍仅用4天时间,就全部修好。

地震发生仅3天,施工队伍就开进东坡区思蒙镇娴婆中心小学,动工援建新校舍。与此同时,“竹林课堂”“帐篷课堂”“院坝课堂”在各地应运而生,全市中小学迅速复课,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同时,全市抢种抢收、生产设施恢复和农业增收项目实施也稳步进行。5月23日,全市小春收割完毕。小麦等粮食总产37万余吨,油菜籽总产9万余吨,双双增产,实现应收尽收;5月30日,全市大春播种顺利结束。播种玉米63.8万亩,栽插水稻177.3万亩,总面积与上年持平,实现应种尽种;灾后不到一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恢复生产,350家因地震停产的企业中,已有331家恢复生产……

在自救的同时,眉山还主动克服自身困难,接收了来自绵阳、德阳的伤员1000多人,并派出2000多人赶赴重灾区救灾。

同样的灾难又一次发生。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与雅安山水相连的眉山震感强烈,受灾严重。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行动,全市上下发扬“三自精神”,全力抓好抗灾自救工作。同时积极驰援重灾区,向灾区捐赠100万元的资金和50万元物资,并派出由900余名公安、消防、医疗等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和2000余辆救援车辆驰援雅安灾区,展示了勇于担当、大爱无疆的“眉山力量”。

地震灾害发生后,眉山市就提出了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思路,工业企业继续发扬“5·12”汶川地震后眉山人创下的“三自精神”,短短几天就已有88%的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

芦山地震没有阻挡眉山市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没有影响投资者对投资眉山的信心。4月28日,眉山市在洪雅县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仪式。这是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眉山集中开工竣工的首批重点项目,项目共108个,总投资138亿余元。其中集中开工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93亿余元。

……

回望刻骨铭心的两次地震,从抢险救人到过渡安置,从恢复生产到重建家园,“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贯穿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眉山市群众用坚韧、坚定、坚强,为“不等不靠”写下新的注脚。眉山更是凭借着“三自精神”,书写了一篇篇铿锵有力,“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振奋篇章。

拼搏的眉山人民化危为机、跨越发展,用气壮山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跳起摸高的劲头,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丰富和发展了“眉山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在融入成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民生事业五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奋力建设繁荣富裕美好眉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千年以前,苏东坡写下了如此名句。千年之后,眉山人民诠释了灾难面前傲霜斗寒的“眉山精神”。

当事者说

传承“三自精神” 开创美好未来

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灾难面前,眉山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奋勇拼搏、崛起危难,奏响了一曲“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之歌,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取得了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

“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三自精神\’,已成为眉山市更好更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利剑法宝。”参与过两次地震报道的记者唐晓征表示,在与地震的斗争中,我们收获了经过灾难洗礼、热血凝结、忠诚铸就的伟大精神,它是全市人民群众拥有的一种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永远保持。

“这种精神不仅是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充分体现,更是眉山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唐晓征表示,面对灾害,全市上下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敢于胜利,正是眉山人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精神的一种体现。面对灾害,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不等不靠,重建家园,这正是眉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一种升华。“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迈不过去,还有什么艰难险阻战胜不了?”

新闻推荐

有你的眉山最可爱! ——写在《眉山日报》创刊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罗俊涵

2009年12月28日,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清晨,站在眉山陌生的大街,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手握求职信的我,在凛冽寒风中左顾右盼、不住打颤。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心中彷徨困惑:何处是下一站?8...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