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留痕“清”安家 ——苏金文散文集《静水流深》断想 孙友虎
清,未必冷。露珠在草尖,闪闪亮。山泉冲刷鹅卵石,浅浅唱。露珠、山泉清澈,鹅卵石、绿草成为其倾述的对象。倾听,需知音。一个“清”字,让我油然联想到挚友苏金文近日由文汇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静水流深》。
A
清者,往往呈现出透明。
“清”,是金文兄的精神内核。
“清”,他信手拈来,与“清”之缘无处不在。
他写《烟雨新安江》,清晨出发,冒雨独行,船至溪口码头,突然多了一个伴:
走进船舱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穿一件白色衬衫,看上去很清秀,就像这新安江的水。说话的声音更加清脆:“今天人这么少!”仿佛是自言自语。紧接着又补充一句:“老师,你去哪?”显然是对我说话,因为船上只有两人。我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是老师?”女孩笑笑:“看见你这样年龄的人,我们都叫老师。”我恍然大悟似地点了点头。
清秀的少女,清脆的声音,引出一段轻松的交流。当作者说到新安山水天下最美的时候,女孩看了他一眼,说:“这儿有什么好的呢?翻过山还是山,新安江流了千万年,行船还是这么慢。”说完她的眼睛便注视着前方的江面,好像自己正渐渐地走出这青山绿水,走向了山外更加广阔的世界。这种反差,恰恰反映出对大山内外境遇研判之不同。在《忆江南》中,他对“清秀”情有独钟,写江南女孩“容颜被江南的水浸泡得像江南一样清秀”,写黄山“身姿清秀,就像蓦然回首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的山水,才能濡养出皖南清丽的文化,偏安山间的西递、宏村,就是这种文化的浓缩。”这个“清秀”把黄山、江南和女子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在《仿佛还是那个女孩》中这样写道:
仿佛还是那个女孩,身材高挑,眼睛清亮。和她说话,总觉得在和两个人说话,以前的,眼前的。以前的那个说话,清晰的言辞,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眼前的这个,除了声音清脆外,眼睛也会说话,一瞥一闪之间,会传递出他内心的奥秘,令人心动。
清亮、清晰、清脆,三个“清”勾画出纯情女孩的神韵,正如作者所说:“人老是沉湎于往事,会很快老去。眼前的女孩出现了,她是那样清秀,那样清纯,那样清亮。她明眸皓齿,顾盼神飞,没有受到一点世俗的污染,仿佛水洗的一般,仿佛诗词浸泡过的一样。原谅我不能告诉你她的名字。她一直就在我的心灵深处漫步。”
清纯,成为美的指向。
B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这个“清”,在金文兄的视野里则是一面镜子,他关注的并非“鱼”之有无,而是一份真实、真情的律动,包括生命、信仰甚至生态。
小角度,大背景,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现场。
历史的细节,呈现各异。苏金文的《2008·四日日记》以奇妙的构思把“5.12”汶川地震拉回现场:“5月13日”,孩子,你在哪里?“5月11日”,追忆在花园捉蝴蝶的美好情景,“不知哪是蝴蝶,哪是你”。“5月10日”,“你”和同学们寻找春天的足迹,相约“明天一同进山”,而明天恰恰是特殊的时间节点。“5月14日”仍在寻找,文中写道“我看见一个像你一样的女孩,被从废墟里抬出,伸直了小手向警察敬礼;孩子,你在哪里?我看见一个男孩救出另一个孩子,然后又奔向了废墟……”关注生命之花“是在盛开还是已经凋零?”《神圣的爱》关注的是信仰,在造神运动的推进中,一个学童、一个成年人对“神坛”上下的不同感悟。《又见燕子》,写家中没有燕子盼望燕子,盼来燕子也带来冲突:
有一天吃中饭时,雏燕的粪便落在了饭桌上,父亲怒火中烧,找了根竹竿,就要捣毁燕子的窝,我以一个孩子的固执,坚决阻止了父亲,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在燕巢下吊一块纸板,从此我们一家和燕子一家才相安无事。
《又见燕子》对生态予以关注,人与燕子和谐相处引起反思:“年年燕子,又见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怀旧之人,重建生态油然而生。
梦寓心声,呓语也不例外。《呓语》中出现三个“光点”,一个是迷路的“我”,一个是背着一袋钱的人,及小鸟,其结尾写道:只见他掏出打火机,迅速点燃了那包纸币,火光映红了周围的草地……
也许是看到了这边的火光,刚才飞走的那几只小鸟又飞回来了,仿佛又多了两只。
钱去,鸟来,凸现生态链条的极端重要性。
环境,不可不“清”。
“清”,不仅要青山绿水,而且需要心静,去世俗之气,存淡雅之风。
C
水润万物,亦润心。这由水土之特质所决定。
《静水流深》之“静水”,与“清”有关。“清”取自于“静”。“静”是表象,激情在“静水”下奔涌。
这个散文集,包括“山水篇”、“历史篇”、“情感篇”、“生活篇”四个部分,似乎与政治、社会无关,其实不然。
“清”,离不开政治,也离不开社会。
“清”的对立面是“浊”。去“浊”,势必有矛盾与冲突。《齐鲁散记》,反映的是社会的一个切面,作者在曲阜吃小吃被骗:
我们要了一个青椒炒肉丝,两碗小米稀饭,两个馒头。饭后一结算:五十元。我当即辩说了两句,小伙子眼睛一瞪,硬说我骂人,立即从旁边喊来了几个人,个个眼露凶光。我们一看事情不妙,只好乖乖的掏出五十元,溜之大吉。回到旅社才知道,原来被勒索的共有六人。真没想到,孔子的子孙,也有敲诈勒索之徒。不过少数人的行为,毕竟遮掩不了孔子的光辉。
小吃被骗,反映出经济市场化火候不佳带来的“夹生饭”。
这种“社会病”,需要法治、德治的手段来解决,如同社会之水需要“明矾”净化。
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作者所写的“历史篇”中的名人境遇,“高低远近各不同”,对今天而言却如同“静水”。一旦还原成历史现场,再现潮起潮落之状况,恰似“静水”之“流深”,延续成文,发人深思。
只言片语难觅“真”,不妨“步”入其中!
新闻推荐
10年记者生涯汇成非虚构力作《寻找桃花源》“80一代”眼中的历史与时代
□本报记者钱欢青如何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如何回望我们曾经的历史?在学者的研究和作家的虚构之外,另有一个重要的维度——记者的非虚构。近日,《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卫毅集10年记者生...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