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热爱护理这份职业

聊城日报 2017-05-15 14:29 大字
伟大源于平凡。人们常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其实,她们也是普通人,因为穿上了一身护士衣,戴上了一顶燕尾帽,肩上便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通过了解护士们默默付出的故事,以唤回医患之间难能可贵的理解、尊重和平等相待。护士节,不应只有她们自己在喝彩,让我们一起,向那些守候生命的护士们致敬!

今天我代表优秀护士长发言,感到非常荣幸,感谢院领导、护理部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更感谢各兄弟科室对我们护理工作提供的无私帮助。

和许多护理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姐妹一样,我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用一句话说“就是踏踏实实地干”。1996年,我从聊城卫校毕业被分配到聊城市人民医院。工作之余不忘学习,把先进的护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就这样,我从一名普通的护士到病区护士长再到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为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2007年又成为山东大学护理管理研究生班的首批学员,2008年被医院首次派往浙江邵逸夫医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担任护士长以来,我和大家共抢救护理危重症患者3万余人,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时间就是生命”。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神经内科病房被定为发热病房,我和同事们坚持奋斗在第一线,当年被评为“抗非典先进工作者”。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我心急如焚,晚上10点多给护理部主任打电话:“主任,如果医院组建救援医疗队,我第一个报名。”

医院近几年技术革新不断。2008年,脑科医院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开展伊始,我和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经常连续上班72小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直到病人安全转出监护室。为减少患者术后恐惧、焦虑,2008年在省内创新开展监护室术前访视,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监护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合并症多、临床护理工作繁重,但这里护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鉴于此,2006年我们率先实行梯队式弹性排班。监护室现有护理人员60余名,为了满足护士需求,建立了“科室预见性休班表”,制定了优秀护士带班制,下放了护士长权力,加强了带班护士的责任心,促使年轻护士克服畏难情绪,尽快熟悉专业知识。

十余年的护理管理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谋求发展,一定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服务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为了让护士体会到患者的需求和不易,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我们开展了“24小时患者体验”活动,要求参与体验的护士早晨8点开始到次日早8点交班结束,卧床24小时,吃喝拉撒全部在病床上,责任护士负责协助完成,体会结束后和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现在,“24小时患者体验”已经成为监护室新护士上岗的必修课。

护士是职业,更是荣耀。20多年的工作积淀使我深深懂得,我们要感谢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是这份荣耀让我们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生命;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职业,因为是它让我们懂得如何珍爱生命和奉献创新。(本文系谭颜华在聊城市脑科医院

“5·12”护士节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新闻推荐

相距两千余里 隔不断“父子”情深

衡一维与外公外婆。从四川绵阳到广西来宾,足有1300多公里;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7年5月12日,已有9年时光。纵然千里相隔,纵然9年消磨,纵然换了一任又一任领导,但是警察的承诺却从未改变。9年前,来宾市公...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