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业扶贫向理县取“生态修复经”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4-28 06:14 大字

经验

□阿穆楚 本报记者 王成栋

4月14日,全省林业扶贫现场会在汶川县举行。会前,与会代表在理县和汶川县进行了实地考察。记者注意到,来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的林业部门负责人将话题聚焦在“干旱河谷治理”上。

“只有修复了生态,才能让老百姓脱贫。”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童伟说。

气候要素加粗放生产理县沙漠化趋势严重

“地表没树木,下点雨山沟里头都是泥汤汤,抓啥产业都不行。”说起当地的河谷生态治理,理县杂谷脑镇兴隆村村民阿珂楚头头是道。

阿珂楚介绍,在当地政府启动干旱河谷治理前,他家的门很少敞开,“灰尘往屋里头灌,桌子一天要擦三四回。”而他家的5亩河坝耕地,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一年只能收两三百斤,不够本。”后来,为了保证土地肥力,他和家人拿铁钎子砸石头、垒堡坎,但遇到强降雨,堡坎也会被泥石流冲得七零八落。

不仅是村民收入没指望,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干旱河谷出现了沙漠化趋势。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认为,生态不断恶化,气候要素是首要原因。杂谷脑河谷年降雨量只有700毫米,但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且,降雨集中在夏季。如何保护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地带近2000名群众安全,是当地政府在汛期最头疼的问题。

“任其发展下去,就是沙漠化了,那就更难办。”理县环保林业局副局长薛樵介绍,理县境内,干旱半干旱区域覆盖了7个乡镇,面积达30万亩。

因地制宜和精细化管护

发展生态旅游“拔穷根”

2010年至2016年,理县开始在生态修复上做文章,实施理县杂谷脑河流域干旱河谷水土保持及森林植被恢复项目,三期共总投资4635万元,累计修复土地8.32万亩。

理县最重要的经验,是因地制宜和精细化抚育地表植被。干旱河谷治理,核心是提升草木成活率。理县依据调查结果,标注出各区块的土壤贫瘠度、降雨量、温差等具体资料。

本着先易后难原则,理县在荒山荒坡选择岷江柏、辐射松等耐旱耐寒树种,配套水池、水渠等灌溉设施,并通过营养袋苗木栽植、草石覆盖蓄水保墒等方式,使草木成活率提升至75%以上。管护层面,将修复区纳入公益林管护范围,明确村集体林改董事会的管护职责,将管护成效与生态补偿奖励挂钩。治理迄今,当地未发生一起破坏生态资源案件。“我们植树造林都是优先请贫困户来做工。”薛樵介绍,仅在治理过程中,当地农民就累计增收约1000万元。

“治理成果咋样才能不反弹?”凉山州林业局负责人提出问题。

“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效益转化。”薛樵介绍,依据杂谷脑河谷串联了毕棚沟景区、古尔沟温泉等旅游资源的现实,理县将“政府资源入股、企业资本入股”的方式引入企业,按照约定,政府占股14%以上,分红主要用于生态修复和管护。随着旅游产业逐步发展,如今河谷地区从事旅游业的农户超过80户,每户年均增收可达3000元。

新闻推荐

羊肚菌带来新希望

姚顺玉和母亲采摘羊肚菌。伍排勇特约通讯员史付莉文/图“朋友圈有北京的朋友订购羊肚菌,今天采摘的这一批要及时发出去。”4月5日,在汶川县绵虒镇白土坎村,村民姚顺玉一大早就在自家的羊肚菌棚里忙...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