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既是见证者 也是记录者

成都商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岳琦

胸怀激情 财经记者“初长成”

岳琦在2013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作为实习记者进入《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以下简称每经)当时的西部公司部。时至今日,他的记者生涯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但他已经成为每经最年轻的资深记者。但常挂在岳琦嘴边的话是,“我也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年轻记者。”

媒体从业者的成长已经从“孤胆英雄”走到“团队制胜”。每经很多有影响力的公司新闻报道,并非出自记者一人之手,而是团队作战。在并不算长的记者职业生涯中,每经的培养和激励,让岳琦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岳琦说,“每经的新闻团队充满激情、锐气十足、敢啃硬骨头、突破能力强。”

在每经“传帮带”的传统下,岳琦从团队和老记者的身上不断汲取营养。据介绍,每经的干部都会手把手带团队,带着年轻记者一起采访、一起写作。同时,编辑也提前介入前端,团队协作的打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每经报道内容的优质。

当时,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实习生,岳琦对财经几乎是一窍不通,连“A股”的概念都是通过百度查询得知。而现在,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写作上市公司的专业财经报道。回头来看,每经的“培训和激励”体系功不可没。

每经凭借大量专业、权威、实用、好看的报道,迅速确立了自己在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认可和尊重。正是这些,吸引了岳琦立志要成为一名财经记者,要加入每经这个大家庭。

一名财经记者,不但要具备新闻业务能力,还要在财经专业知识上素质过硬。岳琦是一个数学基础很差的文科生,但是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他知道必须沉下心来学习财经专业知识。现在回忆起来,岳琦感慨道,“以前我看到数字就头晕,现在已经能够看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而且很享受从数字中理解一家企业的过程。”

每经对财经新闻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岳琦这样的年轻财经记者,不仅要坐在办公室里和老板们高谈阔论,还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真实声音。另一方面,每经采取了向一线采编倾斜的激励制度,先后设立“好稿奖”、“月度好新闻奖”、“年度好新闻奖”、“明星记者奖”等,让一线人员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危机感,始终保持职业的活力。

岳琦也是从“豆腐块”新闻开始写起,但在财经新闻领域,即便是小消息同样也影响重大。同样要求记者精益求精,扎实研究采访,写出能让投资者洞悉经济发展脉搏,理解企业投资逻辑的好作品。

虽然已经很少再做“豆腐块”新闻,但岳琦的心态却没有改变。他是一名来自西北大地的年轻人,怀着对新闻的敬畏和激情进入媒体行业,他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受认可的专业财经报道,但他常常对自己说,“我还只是财经记者‘初长成\’”。本报记者

成都广播电视台记者郝毅

争分夺秒 行走在一线的记录者

自2001年来到成都电台工作,郝毅(左图左一)先后在新闻记者、广播发展部主任助理等岗位任职,长期从事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加班加点对郝毅来讲是家常便饭,无论深夜还是凌晨、无论狂风暴雨还是事故救援的现场,都能看到他在现场采访的身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郝毅当天下午就赶到都江堰,先后在都江堰米市坝和聚源中学抗震救灾现场进行采访。此后,他又赴汶川县城发回了《汶川大地震7日祭》《当地群众全力抗震救灾》等多篇报道。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的《天路之旅——青藏铁路通车系列报道》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优秀奖,这也是成都电台首次获得该奖项。凭借自己的敬业付出,郝毅获得过四川省新闻战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2016年度模范职工等光荣称号,还多次被电台评为年度先进个人。

在郝毅参与的安全事故调查报道中曾多次遭遇事故责任方的威逼利诱,但他没有畏惧,总是全力完成各项调查、采访,并及时向社会披露事件真相。为使自己的每一篇报道都具有最大信息量,郝毅还密切关注国家、省市的中心工作。对于每一篇报道,他都认真采访,用平易近人的文风,将新闻消息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

2009年春节前夕,郝毅独自赴都江堰龙池灾区,采访“当地群众平稳过冬,在板房中欢度春节”的消息,向人们传达了全国人民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关注。这条新闻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当天《全国新闻联播》的头条消息予以播出,获得了极大社会反响。

2011年,郝毅被调至广播发展部从事电台新媒体推进工作。在其负责的电台新媒体工作方面,郝毅积极思考、寻找适合电台发展的新媒体之路,先后带头实施了以电台主持人为角色研发的消除类手机游戏项目,与北京电台、上海电台以及爱奇艺等单位和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音频合作项目以及与北京优听FM之间的新媒体战略合作等新媒体项目。

过去的广播媒体给人的印象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郝毅则带领电台新媒体团队推出《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998法治大讲堂》等广播节目以及中国成都汽车音乐栏目的网络视频直播,全年完成室内外视频直播共计200余次,在线收看峰值达到一百万人次。增添了广播媒体的表现形式,获得了中国听众和网友的认可。有了网络视频直播的尝试,郝毅在台领导的指导下,组建团队,在电台ITV机顶盒上创办了汽车频道,这是电台首次涉足专业电视制播领域。

本报记者

成都广播电视台记者杨涛

智慧援藏 促进丹巴旅游产业发展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然而无数共产党员,从大江南北赶赴藏区,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带来温暖和关怀。

杨涛就是在成都广播电视台援藏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代表。2014年9月,经过台内双选,他被选为《寻美丹巴》栏目的制片人,同时挂职丹巴县广播电视台。

2015年9月,丹巴县委县政府、成华区区委区政府、成华区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对杨涛2014年在丹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2016年初,甘孜州文广局龚建忠局长、甘孜州电视台王丹台长就明确提出,希望杨涛在丹巴这轮挂职结束后,能到州电视台继续以援藏干部的身份挂职,帮助培养甘孜州台的新闻业务骨干。

从2014年10月至今,杨涛带领丹巴台的同事采访制作了反映丹巴社会经济的新闻200多条,制作反映丹巴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题节目20多个,制作并播出了专门反映丹巴文化旅游的专题栏目《寻美丹巴》102期,这些宣传工作对丹巴县的对外形象,旅游品牌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期间,他还制作了反映成华区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的新闻20多条,制作反映成华援藏工作的专题16期,同时,杨涛还积极配合成华区在丹巴的援藏工作宣传,至今收录了成华援藏的视频素材达到60多个小时,照片20000多张。

按照丹巴项目的工作要求,杨涛还加强了与丹巴县主要领导的沟通,发挥纽带作用,促进丹巴旅游产业发展。因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的宣传,丹巴旅游人口从2014年的39万上升到2015年的56万人,五一、十一出现井喷,全县的旅游总收入节节增高,县内兴起了开办酒店和乡村接待的热潮,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的宣传效果,对丹巴的旅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挂职丹巴广播电视台的杨涛,还在培养当地新闻人才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连续两年,他担任甘孜州广播电视节目的专家评委,在丹巴广播电视台挂职工作期间,他培养的记者,被州台和州其他区县台选中,作为业务骨干引进。同时,他还加强跟甘孜州其他广播电视媒体的合作,加强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与甘孜州其他广播电视媒体的联系,提升了成都台在藏区的影响。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这个国庆黄金周 到四姑娘山只需3小时

映卧路南华隧道,大熊猫雕塑和隧道内大部分设施都已完工摄影记者张建巴朗山隧道口汽车行驶在巴朗山隧道内9月底省道303线映卧路通车,巴朗山隧道竣工从成灌高速入口至四姑娘山镇,路程缩减45公里“9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