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王爽颔首凝眸飞针走线绣片上一幅色彩明丽的羌

四川日报 2012-04-06 19:0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爽

颔首凝眸、飞针走线……绣片上,一幅色彩明丽的羌绣图案逐渐成形。4月5日,汶川县银杏乡羌绣基地,阳光透过玻璃窗,照着专注刺绣的沙坪关农妇倪敏。在她身旁,30多位身穿民族服装的羌族绣娘飞针走线,好一幅静美的画面。

这群加入“羌绣计划”的绣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在家灵活就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帮助震后妇女就业,阿坝州实施“羌绣计划”,作为该计划的实际运营组织,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应运而生。近4年里,该帮扶中心积极探索公司化运作,创建了品牌,拥有了一批设计师,并与国外知名设计公司合作,把羌绣产业推向高端。

“我们发现,组织羌绣能让灾区妇女们静下心来,快速实现就业。”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主任颜凤辉说,目前,这些羌绣以“一针一线”为品牌,形成了10多个系列100多种商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

戴着一副眼镜的王小蓉模样斯文,“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王小蓉一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照顾孩子和老人,她不能离家外出打工,一度陷入困境。由于会一点织绣技术,王小蓉加入了“羌绣计划”。“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各种针法的技巧,以及色彩搭配及构图设计。”记者面前的王小蓉笑容灿烂,她现在已通过初级和中级绣娘培训,正在进行高级绣娘培训,成为银杏乡羌绣基地学习组组长。

“以前绣一双鞋垫要几天,卖10多元。现在,高级班学员除每月有1200元的政府补贴外,还按件计价,上个月我就挣了2400多元。”王小蓉开心地告诉记者,“技艺更娴熟的姐妹,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银杏乡羌绣基地班班长尚礼会告诉记者:“‘羌绣计划\’实行公司化管理和运营,通过技艺辐射、作品回收的方式,为当地妇女提供工作与价值实现的机会,改善了灾区妇女的生活。”

“羌绣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个支柱。”已参加3次羌绣培训的倪敏,正向高级绣娘的目标冲刺,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汶川羌绣\’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我们生产的绣品更有竞争力,收入还会增加。姐妹们都非常努力,要用绣花针绣出家乡的变化。”

新闻推荐

记者方小虎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

本报讯(记者方小虎)6月8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汶川县调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方针,进一步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努力在...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