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城旧貌换新颜 松潘县扎实推进“ 三域一居 ”环境综合整治侧记
■记者 夏姆 颜天杰
7月,行走在松潘县,处处美景如画——路面整洁了、垃圾堆不见了、环境变美了……
今年以来,松潘县紧紧围绕“一城两心三地”发展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原则,着力巩固美丽清新的自然生态、幸福和谐的人文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三域一居”(路域环境、水域环境、地域环境,人居环境)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高原生态家园。如今,一场深入持久的“环境革命”攻坚战让松州古城旧貌换新颜,续写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文明先行宜居乡村华丽转身
仲夏的天空,清朗明净。在革命老区毛儿盖镇,多吉大爷正在往垃圾车里倒垃圾。“垃圾车挨家挨户收垃圾,方便了老年人和腿脚不便的人,作为村里的一员,我们有义务维护来之不易的文明环境。”多吉告诉记者。
看似极为平常的日常生活小景,放置于昔日的毛儿盖镇却是“大新闻”。过去的毛儿盖镇,虽顶着“革命老区”的红色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传统陋习一度使这片大自然馈赠的美丽山水黯然失色,要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让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必须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
“在镇党委、政府和各方的努力下,通过村民投票选举,毛儿盖镇达尔基保洁公司应运而生,毛儿盖革命老区的环境卫生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儿盖镇党委书记古云健说道。
毛儿盖镇的变化,是松潘县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的缩影。该县结合乡村振兴,积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房屋周边整治及庭院梳理,整齐堆放柴禾、杂物、建筑材料;整理修复残垣断壁,利用柴禾、石头等既有资源塑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人文情怀的景观,打造“舒适、整洁、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如今,文明之花在松潘千家万户悄然绽放,文明尚德之风弥漫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了群众生活的底色。
真抓实干美丽环境成新风景
按照“内畅外联、快进慢游、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松潘县全面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整洁、美观、舒适的公路廊道景观,全面改善公路及沿线路域环境,实现“ 畅、安、舒、美 ”行车条件,展示松潘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交通环境。
“我们首先对国道213线沿线保坎以及墙体上喷涂、张贴的各类宣传标语进行全面清理,对保坎、墙体进行美化处理。在后期打造中,将融入松潘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元素,力争将国道213线松潘段打造成一条具有历史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情走廊。”该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同时,该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国省干道公路两侧及房屋周边乱堆乱放的砖头瓦块、土堆、石堆、建筑垃圾等进行清理,并采取“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方式,补植空缺树木、植被,美化绿化公路两侧空地及附属设施。
“国道213线从南界镇坪乡到尕里台,海拔从2400米飙升至3400米,我们在美化绿化时,充分考虑海拔、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从南界至县城段,栽种和补种了适宜生长的蜀葵、波斯菊、孔雀草等花卉;从南界至川主寺镇段,补种了香花槐和青杨;从川主寺镇到尕里台,种植了适宜高海拔生长的杨树和云杉。”该县林草局造林股股长徐向东告诉记者。
春夏赏花、秋观红叶、冬看雪景……美丽新环境将是国道213线松潘段一道别有韵味的风景。松潘的变化,源自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饱含着环境整治参与者的务实行动。
砥砺前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距离岷江源头百余公里的镇坪乡解放村,岷江河水滚滚流淌,加固后的河堤不仅使岸上公路更加安全,也让河道更加整洁。岸边,朱长贵老人正提着编织袋沿着河岸捡拾垃圾,他是当地的村民,也是解放村的河道管护员。
“解放村管护河道7公里,安排了11个公益性岗位,河道管护员在沿河巡视漂浮物、垃圾,捡拾之后再拉到指定位置掩埋或焚烧。”镇坪乡解放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杨成说道。
据了解,松潘县是岷江和涪江的主要发源地,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该县全面推进 “河长制”工作,积极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 ”四项行动。同时,开发河道管护员、草原看护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1984个,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效益的发挥,落实森林管理330余万亩、草原禁牧150万亩、河道管护620余公里,在岷江上游及源头区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环境改善聚人心,干群合力奏凯歌。如今的松潘县,干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群策群力,共谋整治”的局面。纵横交错的村道、连户路干净整洁,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