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莎声声传唱古羌的记忆
□ 梁琳筠/文 余耀明/图
羌族的历史是一部口传心授的历史,羌族的记忆是一部吟咏叹唱的记忆。在羌族丰富多彩的歌舞里,广为流传的“尼莎”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多声部歌曲,让人深深感触到这个民族来自历史深处的厚重与醇芳。
羌语所说的“尼莎”即一般所说的羌族多声部,“尼莎”为当地羌语的音译,也有少数人叫“晏”或“尕拉”,它是松潘、黑水与茂县一带,深居于高山深谷间羌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原生态的无伴奏民歌,作为羌族的多声部民歌,“尼莎”称谓带有浓郁的羌族母语味道。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四川松潘县)作为国内众多多声部民歌之一,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尼莎”作为羌族的多声部民歌,同时也是羌族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它大到宇宙初开,小到发肤肌理,对万物众生、生老病死、生产生活及爱情婚嫁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阐释及歌唱,因为没有文字,作为口头艺术的“尼莎”传唱就显得更加的珍贵。
在小姓乡埃溪村下面沟口坝子,村民们正进行多声部歌唱
小姓乡羌族妇女头饰与其它地方的羌族妇女略有区别
尼莎歌唱中的小姓乡羌族同胞
小姓乡:
风景旖旎的羌族聚居地
作为一个羌族人,我曾多次途经松茂边界,在太平乡的叠溪观景台,一览周遭的壮美景象,那几弯碧海清波的深邃与隐秘,遥想那璀璨辉煌的古蜀国的蚕陵重镇,这些时候我会禁不住期待在这样悠远碧蓝的苍宇下,目光能尽量的低矮一点,再低矮一点,最好能低到尘埃里,低到大地的腹心内,去寻觅去触碰那些沉睡的昔日古城的遗骸,那些历史烟尘和无尽的故事。
不久前我有机会与同伴们一起来到松潘的小姓乡,走进这里的羌族聚居地,它在松潘县东南三十来公里,在川西红谷的谷口,这里沟壑纵横,青峰叠翠,民风淳朴,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护区。
小姓与我的家乡茂县距离不算远。但这次我不是途经的过客,而是要停驻下来,领略欣赏她旖旎的风光,去潜心聆听她的呼吸,触摸她的温热,品味她多彩的文化,尤其是这里的原生态羌族多声部音乐“尼莎”,可以与它走得更近了。
目光所及,山石隐错,山不算高却层叠起伏,植被繁茂,郁郁苍苍的乔木、灌木及绿茵般的草丛,让人赏心悦目;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它从略带斜坡状的草地流淌而过,顺着夹山带沟的谷地,淙淙的奔向山间,消逝在远方。这一切都让我对生活在这里的羌族同胞产生好奇与想象。
翌日,小姓乡的羌族同胞热情地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节目:释比们开坛祭祀天地祖先后,原汁原味的传统节目一一上演,酒歌、山歌、羊皮鼓舞、铠甲舞、羌笛、口弦、沙朗及尼莎等,鲜活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多声部:来自远古的传唱
“尼莎”为当地羌语的音译,也有少数人叫“晏”或“尕拉”,是松潘、黑水与茂县一带,深居于高山深谷间的羌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原生态的无伴奏民歌,作为羌族的多声部民歌,“尼莎”沿袭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称谓,带有浓郁的羌族母语味道。
羌族同胞“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小姓乡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拐(高)尔拐(低)才是美,一个人肯定唱不起”。他们从小就开始学唱歌,开始是一个人唱,长大后加入与长辈们的合唱,歌声与他们一起成长,年深日久,渐趋成熟,最后成为“尼莎”中的一员。
不管春耕夏锄,还是秋收冬牧,不管在田间地坎、山野幽涧还是坡地洼谷、堂前房后,人们不分地点时间,兴之所致,一人带头领唱,多人轮唱重唱,三五成群或八九结对,男女对歌或男女混唱,先是二声部,随着参与接唱的人越来越多,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逐渐转为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直至多声部,曲调也由低到高,高亢嘹亮,像裂帛一般直入云天后,接着一个降八度的回归,低吟浅唱,此时轮唱与复唱相和,整个“尼莎”演唱过程高低呼应,一咏三叹,歌声余响不绝,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尼莎”歌唱中,双方甚至多方的拉歌对唱渐入高潮时,会呈现出一种激动人心的“赛歌”场景:人们用歌声相互较劲、一比高下,这种时候,对歌唱者们来说也是检验其生活和艺术素养、思维反应的关键时刻,有真功夫者方能胜出。
“尼莎”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田野山间时唱山歌、欢聚饮酒时唱酒歌,生产劳作时唱劳动歌以及婚丧嫁娶时唱喜歌丧歌等,有时即兴而唱,有时尽兴歌唱,他们那天籁般的嗓音,可唱一天一夜,甚至几天几夜,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对生命的体验。
但不管怎样,“尼莎”在歌唱中都会遵循一个相对固定的曲调,因为这是祖先沿袭的古歌,如果有谁的唱法变了,在其他人看来就变味了,用当地羌民的话说,“不地道了,不是尼莎了”。“尼莎”歌词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史诗般的“尼莎”能够沉积并传承至今的原因。
史诗:羌族文化百科全书
“尼莎”内容包罗万象,它上达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初开,小到发肤肌理,对万物众生、生老病死、生产生活及爱情婚嫁等都有着独特的认知与阐释,由此之故,“尼莎”不仅只是一种多声部歌曲,更是一部羌族的史诗。因为没有文字,作为史诗的“尼莎”传唱显得更加珍贵。
小姓乡埃溪村的雷太婆(已故)是这一口传史诗的重要歌唱者。雷太婆唱的“尼莎”就有“天人形成”、“人类来源”、“天地父母”、“望下看上”、“说解来历”、 “羊膀卦说”、“日子话语”、“唱颂母舅”、“分让狐皮”、“雪山女嫁”、“祭品兄弟”、“粮食父母”、“说唱房子”、“风生哪里”、“茶生哪里”等三十多个部分。
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史诗一样,“尼莎”叙事奇妙,意象丰富,辞句精彩而不失厚重,具有古朴而鲜活的民间诗歌特征,如雷太婆所唱的《序曲》:
哈色娜!开篇要唱好尼莎,主唱客随定和好……
热玛佳丽!三天三夜青稞酒喝着唱,三十三天青稞酒吮着唱;
热玛佳丽!顺着酒杆唱远的那代,酒杆顺着唱那代的远;
热玛佳丽!草原上满天星星那样多,尼莎远古那代就传唱下来……
又如《天人形成》:
天间巨铲铲来,铲一铲什么露出了?铲一铲天露出来。
铲二铲什么露出了?铲二铲太阳射光露出来。
铲三铲什么露出了?铲三铲月亮弯角露出来。
歌唱大自然的有:
雪宝顶为啥雪白?尼玛吉呢布鲁神山衬托洁白。
雪宝顶为啥光鲜?新娘新妆使光鲜,
生产劳动歌如:
玩耍起头者是谁?泥去羊毛油污起。
捻羊毛线咋起头?撕松羊毛缠碇起。
中间玩线咋过程?中间毛线缠碇起,
羌人重母舅,在家庭方面便有《唱颂母舅》、《说做美言》:
高贵舅舅哪出发?九层高楼大房出,
伟大舅舅自哪来?来自大森林深处。
……
地上最大的是什么?地上最大的是舅舅。
天上最大的是什么?天上最大的是雷公。
婚嫁喜歌如《雪山女嫁》:
新娘身子咋颤抖?出嫁害怕与害羞,
啥样三把手中拿?青稞三把手中拿。
三把青稞为啥撒?三把吉祥祝福撒。
新娘嫁到何方去?女儿远嫁松坪沟。
这些歌词因年代过久,记录难免失真。这里的选载也不过是其翡翠般史诗大海中几粒散乱的珠子,但从中我们却可一窥“尼莎”作为口头艺术的基本特点:往往一个章节除了主体词句外还有衬词,末尾还有固定的回唱,这种重唱反复正是多声部艺术的基本形式,如雷太婆唱的《天地柱子》结尾:“用力向上抛起唱,用力唱起未尽兴,欢天喜地加力唱”等,曲尾反复吟唱,回旋往返,有着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传承:山风松林间的传唱
羌族多声部“尼莎”的发现,与中国音乐学院的樊祖荫老师有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音乐学院组织采风小组到四川阿坝地区采风,接触到“尼莎”多声部歌唱,樊老师第一次听到羌族多声部民歌,极为兴奋。此前,世人都说多声部源于欧洲,不料想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也发现了多声部歌唱,且历史更为悠久。樊老师迫不及待地乘飞机来到松潘,调查了解“尼莎”。
那时的松潘小姓乡因深处大山腹地,山高路陡,新中国成立后外地人几乎没有去过。樊祖荫老师在地方上的陪同下先乘车后又步行一天,才到达山上的寨子,樊老师当时去的是小姓乡的大耳边村,这里也是“尼莎”多声部歌唱传承的地方,还没到寨子,村民们便奔走相告,这里难得有外人进入,樊老师他们一到,村民们就聚集在来客面前。为此,“村民们整整唱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再接着唱。”樊祖荫把此行写进了后来出版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此后羌族本土学者老余曾写了一首《大耳边》的诗:
唱不唱,叮咚都在泉水里;
听不听,山风都在松林里;
但你不来,大耳边一定不在北京里。
教授姓樊,教授又姓汪,教授叫赵钱孙李。
大耳边没有飞机,大耳边不通火车,
大耳边是一个大海子,但也没船。
只有太阳与月亮,只有星星与传说,
只有鸟兽万种,花草有灵,
听听听,都是顺风耳,千里眼,
听不懂也喜欢唱,看不清也圆睁双眼,
踏着浪,乘着风,闪着光,世界无非大大耳边,
多声部的故乡,是的,就这边……
“尼莎”后来作为首次发现的羌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登上了国内外的权威学术报刊,此后经各级政府及有关各方人士的不懈努力,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四川松潘县)作为国内多声部民歌之一,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高山上零散分布的羌族村民进行了扶贫帮扶和集体搬迁,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更方便了,原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像“尼莎”这样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断代而无法传承的境遇。庆幸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不少羌族专家、教授和学者们的帮助下,小姓乡的村民们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尼莎”的收集整理工作,让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重生。
特别是本地非遗传承人郎加木、见车牙和毕曼兄弟组合,还有不少村民,他们都为尼莎的重生和传承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郎加木老人今年已75岁高龄,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一有活动,他老人家都会尽可能积极参与。老人的儿子泽旺仁青和女婿格洛扎西,也在他的影响和传授下走上了传承尼莎的道路。
泽旺仁青与格洛扎西组建的“毕曼兄弟组合”,曾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二届青歌赛中荣获原生态唱法铜奖,后又作为国家民族唱法代表出国环球巡演。“尼莎”远渡重洋,为全世界所知晓。然而平时,如果没有外界的邀请,泽旺仁青与格洛扎西一样要干农活,要照顾各自的家庭。滋养他们的阳光和土地,也滋养润泽着“尼莎”,它带着这里的空气与水的淳厚味道,在民间默默传承发展。
我们就要离开埃溪村了。晌午时分,天空突然下起了阳光雨,透着一层薄薄的、纱幔般的光线,埃溪村、小姓乡及古松州,慢慢消失在我们车后,最后是整个岷河、羌山,在人们的视线里慢慢退去。而我们的内心却分明感觉到这一串串名字就像一粒粒珍珠,一片片碧玉,像天空一滴滴甘露或琼液,正甜美的滑进我心间,温润着我的灵魂。
正式唱歌前的祭祀活动
新闻推荐
今日马帮牵马过河采茶姑娘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近日,记者来到平武的崇山峻...
松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松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