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踏着改革的脚步一“路”走来

阿坝日报 2019-01-10 14:50 大字

——改革开放四十年汶川交通建设纪实

开山劈路,踏平崎岖。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蜿蜒向前,雄伟壮观。翻山越岭,蜿蜒曲折,一条条通村水泥公路盘旋而上,壮美如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汶川踏着改革的脚步一“路”走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对口援建、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一路砥砺前行,精准发力破解交通瓶颈。

全州首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首条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四条全新“生命线”规划建设;四通八达的环线交通路网建设成效显现……一条条公路让汶川沟壑变坦途,铺就汶川人幸福新生活。

随着交通的跨越发展,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和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带动了汶川县社会经济发展,串联起了城镇、乡村的幸福梦、致富梦。

A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

交通建设跑出“加速度”

历史上汶川境内有2条交通要道:一条为汶川——茂县——松潘方向的岷江上游走廊,不仅是古羌人自西北黄河上游南下迁徙通道,也是蜀地与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联系的重要通道。另一条为汶川——理县——马尔康方向的交通要道,是蜀地与西藏地区乃至印度等国开展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

“汶川狭险,毂辙难通;岷水怒驰,舟楫罔利”。岷江两岸龙门山、岷山巍然耸立,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汶川境内沟壑跌宕,山高谷峡。县史志记载:民国时期,汶川县境内仅有“大、小”二路,以通行人商贾。其大路宽不盈丈,仅通骡马肩舆;小路若羊肠,仅容人背攀缘而行。现残存于克枯乡境内的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古蜀道之难。

“三脑九坪十八弯、一锣一鼓到松潘”是旧时汶川道路交通的真实写照。处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结合部的汶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汶川将是进入阿坝的重要驿站和商贸、物质集散中心。受困于交通发展的“瓶颈”,道路曾一度制约着汶川县域经济的发展。

1950年,成阿(成都—阿坝)公路开工修筑,数千名筑路大军、建设民工,沿岷江两岸伐木架桥,凿壁开崖,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设工程。历时3年,灌汶路段全线通车,汶川公路发展迈入新征程,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到1976年成阿公路首次实现沥青路面,宽度达到6.5米。

此后,四十多年来,汶川着力交通“大会战”,掀起波澜壮阔的路网建设高潮。

“我县公路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迎来了建设高峰。”汶川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左进介绍说,1978年汶川县道41.495公里,乡道10.748公里。而到了1985年,全县境内建成国道(213线)一条,总长87公里;建设128.6公里省道2条;改建41.495公里县道2条;改建10.748公里乡道2条;建成专用道10条,总长119.05公里;机耕道113条,总长796公里。县内交通基本形成四通八达,同时也是成为阿坝州内重要的交通枢纽。

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受8.0级特大地震,让全县交通遭受重创,境内国道213线、317线,省道303线全线损毁,县内乡镇道路、农村公路不同程度损毁。据统计,干线公路损毁270公里,农村公路损毁1344公里,桥梁损毁137座共11927.196米,损毁隧道7座共8051.6米,损毁县级客运站1个,损毁农村客运站29个,损毁码头4个,损毁养护设施28套,损毁道班房14759平方米,损毁办公用房4475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738776万元。

灾后恢复重建,交通建设最关键。在恢复建设国省干道的同时,作为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全长48.27公里的映汶高速公路于2009年5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历时三年多,2012年11月29日,映汶高速建成通车。映汶高速公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给人民提供便捷、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实现阿坝州高速公路“零”突破。

“从汶川到成都以前要走三四个小时,遇上堵车半天也到不了,现在走高速公路90分钟就到了。”在县城从事粮油经营的谢老板如此感言。这条被称作“震中第二生命线”的高速公路让汶川到成都的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90分钟。

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跑出了汶川交通建设的“加速度”。从历史上的“蜀道难”到现在的“蜀道通” ,汶川交通建设迈上里程碑。

B

构筑立体交通网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岷江河畔修葺一新的国道213线宛若一条长丝带缠绕岷江一路而上,铺就一新的柏油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历时3年施工建设,遭受2013年“7·9”山洪泥石流灾害损毁的国道213线汶川段2018年12月30日全面恢复通车。这条道路恢复建设全长53.251公里,其中新建段21.625公里,原路恢复处治段31.626公里,均采用二级公路设计标准,路基宽8.5米。这条道路恢复通车将为汶川县域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进出汶川只有一条高速公路,现在国道213线恢复通车,将极大地缓解全县交通压力。”汶川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张旭东介绍道。

要致富先修路。汶川在快速铺设国省干道路网建设的同时,全县的乡镇、农村公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入冬以来,虽然天气寒冷,但在威州镇铁邑村的通村道路上,机器轰鸣,十几辆小型拖拉机来回穿梭运输材料,场面热火朝天,平坦厚实的水泥公路、道路正以每天80多米的速度在山间环绕延伸。

这是汶川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建设的缩影。

“冬季低温下施工最怕影响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左进几乎每天都会到工地上查看施工进度,监督工人铺上厚厚一层土工布保温。

这条由浙江省对口支援出资670万元,总投资840万元的农村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长7.8公里,宽4.5米,严格按照农村公路标准建设。“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村里的樱桃成熟了,游客都不敢开车上山采摘。”该村村委会主任尚光永说,铁邑村的650余亩甜樱桃、550余亩青红脆李远近闻名,但由于交通不便,果农只能自己运输下山卖,不少果子在路上就损坏了。如今,看着平坦的水泥路蜿蜒曲伸,尚光永和全村212户785位村民都特别满意。

“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结束了我们高山老百姓半年不下山,马驼肩挑背抗过一天,一脚泥巴一脚水的烦恼历史。”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龙溪乡大门寨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高山上也建起了水泥路,而且装上了安全防护栏。一条10公里长的水泥公路成为开启大门寨群众致富的“钥匙”。基础设施改善,大门村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结束了只种玉米、土豆的历史。

仅一山之隔的克枯乡木上,由于缺水,加之通村路狭窄,2008年后,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受制于交通,导致近67公顷土地撂荒。“道路一直是制约我们村发展的瓶颈。”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介绍,以前全村通村路只有两米多宽,大多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村,村外的人走这条路,都要吓得脚杆“打闪闪”。在脱贫攻坚中,由南充市顺庆区对口援建将这条通村路拓宽到4米左右,安装起了防护栏。“路修好了,90%的村民都回乡种上了李子树,去年全村建起800多亩青红脆李基地。”

2018年全县道路建设共投资15939万元。改扩建县道20.445公里、乡道247.509公里、村道145.733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3.687公里,比1978年总里程52.243公里增长8倍。

四十载沧桑巨变,如今的汶川,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在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同时,全县完成了都汶、汶马、粤汶路、映卧路、川汶高等级公路汶川段建设任务;映汶高速建成通车、汶马高速汶川段加快推进;漩三经济环线公路、绵草环线公路、克布环线公路建成通车;龙阿旅游公路开工建设;全县117个村全部通上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实现了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100%。

“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支撑发展”。左进表示,过去汶川人几十年想干没干成的事情,在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中成为现实。如今,农村公路全面实现了黑色化、硬化,突飞猛进的交通建设,加快了汶川产业结构的调整。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人们出行。下一步,全县将抓住东西部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等历史发展机遇,逐步形成以高速、国道、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次骨架,以通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立体交通网,让县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驶入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伍排勇颜天杰·

新闻推荐

岷江源头的“多面松潘”

编者按:滔滔岷江穿越川西高山峡谷,经都江堰分水引流滋养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明代徐霞客游历考察之前,古人一直视岷江上游为...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